的實力根本不能和反政府武裝抗衡,他自然希望能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這次危機。於是,他接受了和平計劃。但這個提議遭到了反對派的拒絕,他們知道阿裏斯蒂德領導的“拉瓦拉斯運動”仍舊是海地最具影響的政治團體,舉行大選,阿裏斯蒂德必然穩操勝券。
主要反政府武裝勢力和反對派聯盟告訴阿裏斯蒂德,要想解決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他下台。阿裏斯蒂德也表態了,在2006年任期滿之前,自己絕不會辭去總統職位。雙方難以達成共識,談判陷入僵局。
2月22日,海地反政府武裝占領了海地的第二大城市海地角,並控製了除首都太子港以外的各大主要城市,對太子港已經形成合圍之勢。阿裏斯蒂德政府掌握的海地警察部隊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
已在困局之中的阿裏斯蒂德隻能再次向國際社會發出呼籲,希望各國能伸出援手,挫敗反政府武裝的陰謀。他還向曾經給予他很大支持的美國求助,希望美國還能像上次一樣助自己一臂之力,但這次阿裏斯蒂德失望了,他得到的是布什總統的委婉拒絕。盡管布什總統一再表示支持阿裏斯蒂德政府,但那也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沒有任何實際的幫助。隨著海地警察部隊的失利,美國已經對阿裏斯蒂德政府失望至極,甚至還建議阿裏斯蒂德為了海地局勢著想放棄總統職位。
阿裏斯蒂德忽略了,當時的美國正忙於阿富汗、伊拉克的戰事,根海地前總統阿裏斯蒂德抵達南非開始無限期流亡。
本不願意在海地問題上浪費時間和力氣,再說它也無暇顧及。而且阿裏斯蒂德的下台能更有利於建立一個親美、符合美國利益的政府。因此,它拋棄了已經毫無希望擺平動亂的阿裏斯蒂德。
沒有了外部勢力的支持,在國內強大的反對攻勢麵前,阿裏斯蒂德幾乎沒有任何選擇,隻能辭職。2004年2月29日清晨,阿裏斯蒂德神情黯然地簽署了辭職書,乘坐飛機離開首都太子港,開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涯。
阿裏斯蒂德辭職數小時後,美國方麵宣布將派遣海軍陸戰隊前往海地,幫助海地維持秩序和穩定,當晚,2000名美海軍陸戰隊員開進太子港。
阿裏斯蒂德的辭職似乎為持續近一個月的海地政治危機畫上了句號,但暴力活動依舊在繼續,國家政局也無法迅速穩定下來。而且,身為窮人“代言人”的阿裏斯蒂德的辭職,必然會引發中下層海地人的不滿,因此海地社會很可能會繼續動蕩下去。
離開海地之後,阿裏斯蒂德來到了中非共和國,隨後又輾轉於牙買加、南非。流亡中的阿裏斯蒂德曾公開表示,自己是被手槍頂著離開國家的,是被美國逼迫下台的。在2004年3月31日,阿裏斯蒂德還通過在法國巴黎的代理律師科拉爾,指控法國政府曾在當年2月的海地動亂中和美國合夥脅迫他下台及流亡國外。對於阿裏斯蒂德的指控,美國立即否認。
阿裏斯蒂德究竟是不是國內反對勢力與美國合謀政變的犧牲品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個貧窮小國,尤其是當它的戰略意義對某些大國來說稍顯重要的時候,它是沒有自主權的,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也是一樣。
他們是身居高位的統治者,然而卻不懂得怎樣運用掌中的權力為民謀福,克拉克西和藤森被醜聞纏身逃脫不得,阿卡耶夫做學問會更有建樹,而伊薩貝爾·庇隆也許更適合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魅力。他們的下台流亡,終其原因,也許應該說是他們從開始就選錯了政治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