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九五之尊氣短,山河破碎心寒——帝王篇(1)(1 / 3)

帝王雖早已絕塵遠去,但其留下的光環卻永遠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大多數人隻是在欣賞帝王們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威權,卻不曾發現在其榮光的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高明的治國者,不但需要治國理政的高超技能,還需要化險為夷的博弈功夫。處在權力金字塔頂端的帝王,永遠是個高風險的職業,一不留神就會成為權力的祭品。即便貴為一國之君,有時也要如履薄冰。事不遂人願,悲劇就會上演。

趙武靈王——開疆裂土的改革君王

人物誌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是趙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不但先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還大力進行軍事改革,改穿胡服,學習騎射,並把官吏和大夫的奴隸遷到九原,在邊境開墾。

趙武靈王目光遠大,思想敏銳,善於學習,取長補短,是我國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是古代屈指可數的軍事改革家,為趙國的強盛作出了極大貢獻。

風雲榜

曆史上有不少年少成名的王侯將相,趙武靈王就是其中之一,自幼就顯示出超人的稟賦。

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萬人精銳部隊聲稱前來參加葬禮。其實,這些國家來使都是他父親過去征戰過的仇人,目的是落井下石,趁機前來報仇的。

對於15歲的趙武靈王來說,父親的葬禮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一招失策,趙國便會被五國聯軍消滅。在父親托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決定采取強硬措施,必須擺開張網以待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心懷鬼胎的“吊唁者”。

隨即,趙武靈王就命令趙國全境緊急戒嚴,尤其首都邯鄲及周邊的重要城市,所有的部隊均處在一級戒備狀態。

然後,他又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夾在秦、魏、楚、齊之間的國家,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4個國家置於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麵,並用重金賂越王無強,使之攻楚,先把楚國的注意力牽製到它的老對手越國身上。

同時,他還重金賄賂樓煩王攻擊相對弱小的燕國。在去掉燕、楚兩個對手後,魏、齊、秦集團實力大為削弱,對趙、韓、宋集團已構不成威脅。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還命令來參加葬禮的五國軍隊不得跨入趙國半步,隻許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接待大臣將他們直接送往邯鄲。魏、秦、齊見趙國嚴陣以待,且趙、韓、宋聯盟已成,特別是看到趙國精銳部隊都雲集邯鄲,五國使者哪還敢有任何舉動?隻得參加完葬禮後匆匆離去。

趙武靈王的軍事智慧,讓魏惠王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即開始彌補魏、趙關係裂痕。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帶太子嗣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正式即位。趙武靈王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與肥義以禮相待。趙國的盟友韓宣惠王也與太子倉前來趙國祝賀。

初登王位的趙武靈王雖然很快找到了君臨天下的感覺,但中山國的存在,是趙武靈王的心頭之患。

中山國楔在趙國的中央地帶,全境隻有東北角一小塊與燕國接壤,其餘皆為趙國所包圍,連趙國的代郡、邯鄲、上黨郡與舊都晉陽的4個重鎮,都因中山國的阻隔而致交通困難。可以說,中山國是插在趙國腹地的一個釘子,而鄰近的齊國、燕國又與中山相勾結對抗趙國。

趙國的幾代君主,也都想在中山國的問題上有所突破,但都未能如願。連英武有為的趙肅侯,雖然一再擊敗齊、魏、燕等強國,但也在中山國的問題上止步不前。趙武靈王正式即位後,就開始謀劃解決中山國問題。

恰在這一年,魏相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用來對抗秦相張儀拉齊、楚圖魏的連橫策略。趙武靈王就以趙國弱小,不具備稱王資格而拒絕了魏國的請求,並自降一格為君。結果,“五國相王”運動落空,被楚國擊敗而割地求和。

公元前322年,中原群雄爭霸,處在膠著狀態。麵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幹涉趙國內政,趙武靈王果斷改變了父親趙肅侯推行的逐鹿中原的南下戰略,調整為北上,並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同時,他率兵大舉進攻中山國。

其實,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之前,趙武靈王已經在趙國北部搞過試點。胡服騎射的起因在於趙國和中山國的宿怨,趙武靈王和中山國打仗,由於在■城幾乎戰敗,所以為了雪恥而開始胡服騎射,但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強烈抵製。

但無論多少人的抵製,趙武靈王都堅持強行推進,目的除了能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麵,還能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製的國家騎兵。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對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元前305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國,從南、北、西3個方向合攻中山國都城靈壽。

然而,就在這時,趙武靈王卻收到消息,說秦國的內亂以宣太後的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決定暫停對中山國的進攻,先解決秦國立新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