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趙武靈王向中山王索取四邑後退兵。趙武靈王聽說宣太後戰勝惠文後,要立次子涇陽君公子芾為新的秦王,便立即派使者通知宣太後,趙武靈王的意思是立宣太後的長子稷為新秦王。宣太後不得已,便接受了趙武靈王的意見,立公子稷為新的秦王。
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次發動戰爭,攻擊中山國,並迅速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界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而此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林胡與樓煩想與中山夾擊趙國的代郡,遭到了趙武靈王的沉重打擊,並失去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趙武靈王用這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為了鞏固戰果,趙武靈王又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來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
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趙國又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國力大增,使趙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為了炫耀國力,便在信都的信宮大會天下諸侯,這些諸侯迫於趙武靈王的威嚴,紛紛過來定期會晤。可以說,趙武靈王大會諸侯的時刻,正是他人生最輝煌的頂峰!
不過,與曆史上的其他君王不同,趙武靈王在壯年時期,就把政權交給了太子何來打理,但他沒有想到,這一標新立異的政治改革,卻最終導致了一場噩夢。
悲情史
趙武靈王是一位鐵血英雄,可就是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英雄,卻沒有處理好儲君的廢立問題,最終死在骨肉相殘的悲劇中。
趙武靈王的長子章是他最信任的兒子,無論是相貌還是性格,都與趙武靈王最為接近,即便是這樣,沒有任何過錯的章,還是被趙武靈王廢掉了太子的稱謂。
原因是趙武靈王有一位名叫吳娃的寵姬,也為趙武靈王生下一個男孩何,這位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任何事的寵姬,卻在香消玉殞前對趙武靈王提出立何為太子的想法。於是,趙武靈王便廢掉了公子章,而改立何為太子。
於是,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將王位禪讓於太子何,並任肥義為相。他自己則號“主父”,隻掌握一部分兵權,專心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而國內政治、經濟事務則全部交由趙何負責。趙何即位後,稱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很快就進入了君王角色。3年的聽政,趙何已完全懂得了治國之道。但是,趙武靈王看到自己曾經疼愛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何時表現得萎靡頹廢,讓他十分痛心。
公子章比趙何年長10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趙武靈王攻伐中山國時,不到15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父親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國的大勝。此後,公子章多次跟隨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稱頌。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並派田不禮任相,輔助公子章,他對公子章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總想東山再起。在出任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臨,便經常用立長乃天經地義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就這樣,原本對王位已心如死灰的公子章,禁不住田不禮的煽風點火,再次萌生了繼承王位的想法。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也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何的幾乎一樣。
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讓趙何雖感到不痛快,但他又不便明言。肥義也認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便也不做計較。朝中許多大臣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為趙武靈王又有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見朝中大臣都向自己示好,因而奪回王位的想法逐漸升騰。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其實,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
而此時的趙武靈王畢竟是正值46歲的壯年,尤其是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滅樓煩後,他又有了新的打算。因當時的趙國沒有參與中原逐鹿,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混戰,已不是趙國對手。趙武靈王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又萌發了做中原霸主的雄心。
趙武靈王要想實現這個偉大的理想,必須奪回王位。在自己主動將王位禪讓給趙何後,趙武靈王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權力與名位的失落讓他十分痛苦。潛意識中,趙武靈王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來越明晰,其目的就是要奪回曾經放手的權力。
一日,趙武靈王同肥義說了欲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肥義堅決反對。起初,肥義認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但很快他就洞察了趙武靈王的真實意圖。肥義認為自己既然是國相,就要為國家負責。平心而論,肥義的治國能力的確很優秀,在過去的4年裏,他精心輔佐趙王何,已經為趙何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勢力範圍,因此他不願看到權力紛爭導致國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