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九五之尊氣短,山河破碎心寒——帝王篇(1)(3 / 3)

同時,趙何也是個與他父親一樣渴望榮耀的人,如果趙國再出現一個王的話,他絕對不能容忍,那時趙國必將有一場血戰。而王權不穩,國家必亂,這已經不再是個人的榮辱問題。

因此,肥義對趙武靈王雖很有感情,但國家大義卻不允許他支持趙武靈王——那樣就等於將趙國分成了三塊。所以肥義斷然拒絕了趙武靈王,並暗示趙武靈王重新執政想法的危險性。

肥義在送走趙武靈王後,就立即把整個事情向趙何作了彙報。趙何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便與肥義商議對策,迅速聯絡了公子成與大臣李兌、趙豹等親信人馬,以防不測。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替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卻被肥義拒絕。無奈之下,他將這件事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何爭鬥,自己再以調解人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怨恨趙何與肥義,決定采取報複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防衛嚴密,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對趙何下手。與此同時,趙何對趙武靈王的兵權也開始嚴格控製,這激起了趙武靈王的無限反感。麵對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子,趙武靈王已經感覺不到親情,而是把他當做最大的對手。

為了重新奪回權力,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何隨行。趙何無奈,隻得在肥義、信期等人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田不禮勸公子章先殺趙何,然後再控製趙武靈王,繼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

於是公子章便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蹊蹺,要替趙何前往,並讓其加強防衛,說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必須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前來增援。

肥義到主父宮後,果然沒有見到趙武靈王,隻見到公子章和田不禮,便意識到預料的事情即將發生。而公子章與田不禮見趙何不來,便知道趙何已有所準備,即刻怒殺肥義,並再遣使者調趙何。趙何見使者又至,而肥義未歸,便知事態嚴重,經過逼問使者,才得知肥義早已被殺。信期怒斬使者,並率軍前往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

李兌與公子成也很快率軍趕到參與平叛,並控製了局麵,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則退到了主父宮。信期、李兌、公子成將主父宮團團圍住。李兌想向趙何請示處置之法,被公子成製止。公子成分析認為,若此時請示趙何,其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那樣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他們的罪過。若不請示,自己處置,趙何必定會接受這個事實。

公子成的決定,得到了所有人的讚同,於是公子成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了公子章及其黨羽,並不許趙武靈王出宮。趙武靈王欲拚死一戰,但公子成等人隻圍不戰,因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

就這樣,趙武靈王被圍在內宮裏,一時間竟被軟禁。接著,公子成又對趙武靈王斷糧斷水,前後達3個月之久,叱吒風雲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竟被活活餓死。

評說台

作為先秦重要的改革家,趙武靈王對趙國走向功不可沒。可是,這位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卻被其改革的成就衝昏了頭腦,違背了權力運行的規律,做出壯年禪讓、再立再廢的重大失誤。

不可否認的是,趙武靈王的初衷沒有錯,他原想既可以實現王權的順利交接,又可以讓他集中精力統率部隊擴展疆域,同時還可以規避因他征戰萬一遭遇不測而使權力陷入真空狀態,這對於頻繁征戰的國家來說,不失為一種英明的選擇。

可是正值壯年的他,卻最終耐不住權力旁落的心理失衡,盡管接替權力的還是他親手選定的兒子,尤其是在他選定的接班人羽翼豐滿並代替他成為趙國一號人物,且對他的權力有所約束的時候,他又萌生了重回權力中心的強烈願望。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廢掉已展君威的何,再重立長子章為王。這樣就可以讓兩個兒子產生對抗,他就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這樣作為裁判的他自然就重新回到了權力中心。這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著妙棋。可遺憾的是,如此重大的決策,趙武靈王竟將其告知何的死黨,這無異於打草驚蛇,最終讓自己困死於宮廷之內。

公正地講,趙武靈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在其15歲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逼退五國聯軍,足見其非同尋常的智慧與膽略。同時,他從趙國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標誌的一係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使趙國徹底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並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趙武靈王在位期間不但消滅了心腹大患中山國,還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經濟結構到精神狀態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

除此之外,趙武靈王還趕走了林胡,消滅了樓煩,奪得了大片好牧場,修築了長城,成為北方草原的一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