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辭章傳千古,悲壯誌難酬——文豪篇(4)(2 / 3)

風雲榜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雖有這樣的大誌,但現實卻很不如意。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曾任唐朝大理寺評事。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出生於這樣的家庭,他自然對政治格外關注。

不過,在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淪陷金人之手,因父早亡,他自幼就隨祖父辛讚生活。祖父辛讚雖在金國任職,但卻向他不斷灌輸“不忘故國”的精神,希望他“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辛棄疾也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都促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遠大誌向。

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殺掉金熙宗自立為王,並亟欲統一南北,就親率大軍大舉南侵。當金軍抵達長江北岸的采石磯時,因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而致兵敗,在金軍混亂之際,完顏亮被人殺掉。

這時,山東淪陷區的仁人誌士就順勢而起,紛紛扯起抗金大旗,其中耿京的隊伍聲勢浩大。可時年隻有21歲的辛棄疾卻有戰略家的眼光,他認為各自為政的義軍,很難與兵敗但依然強大的金軍抗衡,就不如整合各方抗金力量協同作戰,於是就率領自己組織起來的2000餘人的隊伍投奔耿京,並擔任掌書記。他趁機向耿京提出歸順南宋朝廷的設想。

耿京被辛棄疾的卓識和忠義所感動,就派遣他為特別代表,過江和南宋朝廷洽商。

南宋政權迫於當時的政治情勢和辛棄疾的出色表現,很快地答應了辛棄疾提出的聯合抗金的談判主張。誰知當辛棄疾完成使命回到北方時,北方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抗金首領耿京不幸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而且部分義軍也被張安國帶走歸順了金國,張安國也因此成了金國要員。

辛棄疾認為事關重大,不宜遲疑,就決定必須采取斷然措施,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在悲憤之餘,立即集合了50多名忠義軍,直驅叛徒張安國軍營,將其生擒,並迅速控製了局麵,緊接著就靠其出眾的口才當場說服了上萬士兵起而反正,投奔南方,並將叛徒押回南宋首都建康,交給朝廷處決。

辛棄疾在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勇敢和果斷,造就了他傳奇式的英雄壯舉,從而名聲大震。因而,這位初出茅廬的英雄,便給後人留下了“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美好讚譽。鑒於他的非凡建樹,宋高宗便破例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而這時他隻有23歲。

幾次宦海沉浮,辛棄疾雖然最終未能實現他“恢複中原,報仇雪恥”的夢想。但他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以及冒險闖敵營的豪邁壯舉還是永遠地定格在曆史的坐標上,成為映照千古、矢誌不移的一代英雄。

悲情史

由於南宋朝廷的目光短視,認為憑借長江天塹,金人不可能會再次渡江入侵,因此偏安臨安。而從小就生長在淪陷區的辛棄疾,對金人一統南北的野心深有體會。

他就把“恢複中原”作為畢生的追求,因而屢次上書,主張武力抗金,並表明願為國家效力的堅定決心。可惜這樣原本正確的主張,卻被南宋朝廷一次次否決。

由於辛棄疾秉性耿直、才情奔放,因此容易遭人嫉恨和陷害。而在現實生活中,他也逐漸體會到舉朝上下皆已高枕無憂,絕無恢複中原之意,而且南北分離之勢已漸形成,人人苟且偷生,個個諱言抗金。辛棄疾在心理上受到重創,無奈之下,隻得借詞抒懷,把現實中根本無法實現的壯誌情懷寄托在文學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