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巾幗不讓須眉,卻被曆史打入另冊——巾幗篇(2)(1 / 3)

王昭君出生在三峽一個叫秭歸的地方。雖然當時正值漢朝盛世,但這裏卻比較荒僻,因此王昭君的父親帶著兩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種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種些雜糧維持生計,仍然過著勉強溫飽的艱苦生活。有時,家人還要替溯江而上的船隻拉纖貼補家用。

也許正是因為秭歸這個地方人煙稀少,因此王昭君幼年時全家和樂,與世無爭,始終保持先人的傳統,沒有忘記他們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詩禮門第。

由於王昭君是女孩,她又有兩個哥哥,因此出力的活兒輪不到她。她除了跟著母親嫻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卻饒有大家閨秀的風範。

當王昭君漸漸長至豆蔻年華時,漢元帝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是十裏八鄉出了名的美人,因此自然被選入宮。不過,從全國各地挑選入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一見麵,隻好讓畫工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禦覽。

能讓自己家的女子入宮,這是多少家庭奢望的事情!所以,那些出身富貴人家,或有親友支援的,莫不運用各種渠道賄賂畫工。而王昭君家境貧寒,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也不屑於欺瞞天子,因此什麼禮物也沒有送。

毛延壽見自己沒有拿到王昭君的賄賂,心中自然不快,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麵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等到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嫌惡之餘,更以為她是個不實在的女人。因此,5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王昭君原以為,自己一輩子隻能如此,在淒涼和卑微中度過一生。然而,事實上命運總是“觸底反彈”,王昭君也是如此。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於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無意間起了突破性的變化。

早在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5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1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34000斛糧食。呼韓邪單於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於這麼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再一次攜帶大批皮毛及駿馬作為貢品來到長安,對漢元帝執禮甚恭。漢元帝大為高興,大擺筵席,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貴賓”。席中,呼韓邪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漢元帝樂得以此羈絆住呼韓邪,於是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然而,該選誰去和親呢?這讓漢元帝犯了難。讓公主去吧,自己非常舍不得,他不願看到自己的妹妹去遙遠的塞外生活。這時候,石顯提出建議說:“後宮那麼多女子,何不選上一個,賜給封號,著其和親,豈不是好?”

元帝聞之大喜,急忙與其他大臣商量。見大臣們也沒有相反意見,於是就下了一道聖旨,命願意和親者自行請行。

一開始,當後宮宮女們聽聞此消息,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就像霜打的茄子垂頭喪氣,然而,王昭君卻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轉機就要來了。於是,她不顧姐妹們的規勸和阻攔,慨然提出請求:自願赴匈奴和親,以加深兩國友情。

王昭君的主動請纓,自然令朝廷萬分激動。甚至,漢元帝當即召見了王昭君。當漢元帝見到王昭君後,立刻被王昭君的容貌驚呆了,他想不到居然在宮廷待了5年,竟然沒有發現如此漂亮的女性!漢元帝心中怏怏地回到後宮,找出了待詔宮女圖冊,翻到王昭君的畫像,隻見畫像與本人有天壤之別,而粉頰秀靨上,何曾有什麼黑痣。

刹那間,漢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轉化成對畫工毛延壽的憤怒,當即傳命讓人徹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壽索賄不成,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於是將毛延壽以欺君之罪斬首。

但是,漢元帝的泄憤,並不能將王昭君挽留。因為,他已經答應了匈奴呼韓邪單於。身為皇帝,怎能出爾反爾?而呼韓邪單於看到王昭君乃絕世美女,心中也大為高興,整天飲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

王昭君的曆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抱得美女歸,這自然令呼韓邪單於感激漢朝廷的慷慨大方。因此,在他在位期間,匈奴第一次結束了與漢族之間的敵對狀態,改變了兩族緊張而不正常的關係,使之轉入和平、友好的關係,開創了漢匈兩族團結合作的新局麵。

不僅如此,依據王昭君的建議,呼韓邪單於還打破了舊傳統,首開了我國北部地方政權接受漢朝中央領導的先河,促進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

呼韓邪單於的一係列舉動,自然也得到了漢朝的支持,幫助他結束了匈奴20餘年以來的分裂狀態,為匈奴恢複社會生產和增長人口提供了前提條件。呼韓邪單於的政績表明他是匈奴族的一位傑出首領,而這一切都與王昭君的努力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