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1896-1929),廣東海豐人。1918年赴日本留學,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反帝愛國活動。1921年5月回國,不久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7月創辦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思想。10月接任海豐縣勸學所長(後改為教育局長),1922年因組織各校學生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的活動被撤職。

同年6月開始從事農民運動,7月在海豐縣赤山創建農會。1923年元旦海豐縣總農會成立,當選為會長。同年5月,海豐縣總農會擴展為惠州農民聯合會,任會長;7月又改組為省農會,被推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從事農民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曆任中共廣東區委農委負責人、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擔任過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長。曾任第一屆和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出版過《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一書。大革命失敗後,參與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後任東江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領導海陸豐武裝起義,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海陸豐工農民主政府。1928年冬調至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委軍委書記。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9年8月,因叛徒出賣,不幸在上海被捕犧牲。

"毋忘國恥"

1896年10月22日,彭湃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地主家庭。他家每年收入租穀千餘石,佃戶有一千五六百人,在海豐還經營著一個名為"彭名合"的商號和一個木材貨棧,在當地也算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然而,生長於這樣一個家庭的彭湃,並沒有成為一個"地主惡少"和"花花公子",而是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這與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彭湃的母親周鳳,出身於海豐公平山區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給人當過婢女,十六歲上嫁給彭湃的父親為妾。彭湃出生後,彭家共有兒女十人,彭湃排行第三,由於為妾所生,在家備受歧視。十歲那年,父親病逝,彭湃的教養重擔便完全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母親經常給彭湃講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貧苦農家的悲慘生活,使彭湃從小產生了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對達官貴人、富豪劣紳則充滿了憎惡。每當聽到母親講述土豪劣紳、貪官汙吏欺壓百姓、敲詐勒索的事情,彭湃就義憤填膺,忍不住大聲痛罵。十五六歲時,彭湃被祖父派去收租。到了佃戶家裏,他看到佃戶們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妻子兒女,啼饑號寒,忍受著窮困的煎熬,實在無法開口催租逼債,便空著手回家。祖父見他一無所獲,便大聲地斥責他。彭湃反駁說:"我家有吃有穿,佃戶家缺吃少穿,還收他租幹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彭湃耳聞目睹豪紳地主橫行鄉裏,貪官汙吏魚肉人民,廣大農民哀哀無告的狀況,越來越不滿於現實,中華民族史冊上愛國誌士的英雄業績,又對他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使他逐漸樹立起救國救民的理想。

彭湃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他六歲入私塾,十三歲就讀於海豐第一高等小學。1913年,高小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海豐縣陸安中學。陸安中學坐落於海豐縣城北麵的五坡嶺。學校後麵的嶺上有座表忠祠,是海豐縣人民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彭湃考入陸安中學後,不僅學習刻苦勤奮,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喜歡談論時事,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充滿了朝氣和活力。他經常和同學們到學校後麵的表忠祠去,緬懷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動人事跡,誦讀他的千古絕唱《正氣歌》。文天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深深地影響著青少年時期的彭湃。他決心像文天祥那樣,忠心報國。

為了實現救國救民的抱負,彭湃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千方百計地搜集和閱讀進步書籍和報刊雜誌,並經常與同學們討論革命問題。在救國救民的共同誌向和革命理想的基礎上,彭湃聯絡、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組織了"群進社"。1916年"五七"國恥紀念日,彭湃和"群進社"的同學們一起,組織了反日愛國的示威遊行,給古老沉悶的海豐縣城帶來了空前活躍的革命愛國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