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彭湃組織全縣學生舉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遊行。遊行隊伍高擎象征"赤化"的紅旗,高呼"勞工神聖"的口號,高唱彭湃編寫的《勞動節歌》,威武雄壯地行進在海豐縣城的主要街道,震動了整個海豐。

這次"五一"大遊行,極大地振奮了全縣的勞苦大眾,也使地主豪紳驚慌萬狀。他們深恐廣大窮苦百姓由此覺醒,起來推翻他們的統治,便急忙向當時的廣東反動當局告狀,指責彭湃搞"赤化",誣蔑他要實行"共產"、"公妻"。5月9日,反動當局撤銷了彭湃的教育局長職務,全縣各校具有進步思想的校長和教員也被迫紛紛離職。

從教育入手進行社會革命的嚐試失敗了,但彭湃並沒有灰心氣餒。他和其他同誌很快便創辦了《赤心周刊》,積極宣傳革命道理。同時,他經過反複思索,下決心到農村去發動農民起來革命,在黨的領導下從事農民運動。從此,彭湃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

農運大王

懷著發動農民群眾,組織農民運動,推翻封建的地主剝削製度的願望,彭湃來到農村,從事農民運動。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澎湃從事農民運動,也經曆了一番艱難曲折的過程。

剛到農村時,彭湃按照多年的習慣,衣冠楚楚地到農家串門。但農民見著他,有的認為他是前來討賬的豪紳,有的認為他是官府派來收稅的官吏。盡管他態度誠懇,一心要和農民交朋友,但農民卻存有戒心,不肯接近他,甚至有的一看見他,就遠遠地躲開了。一些土豪劣紳則乘機對彭湃進行人身攻擊,散布流言,無恥中傷,說他的教育局長職務被撤,心情抑鬱,得了神經病。

家裏人也反對他,說他的行為會使全家傾家蕩產。

他的大哥甚至恨不得殺了彭湃。然而,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彭湃選定了道路就絕不回頭。他虛心地總結了下鄉以來的經驗教訓,尋找農民疏遠自己的原因,終於認識到自己穿戴特殊,脫離群眾的症結。於是,他摘下白涼帽,戴上尖鬥笠;脫下學生裝,穿上農民服;扔掉膠底鞋,光著腳板;手拿農民喜歡的旱煙筒,用農民慣用的語言和他們交談。盛夏六月,驕陽似火,彭湃頭戴鬥笠,走東鄉,串西鄉,耐心地啟發農民的覺悟。漸漸地,農民願意和他接近了。為了擴大宣傳效果,彭湃還精心選擇宣傳地點。海豐縣城東郊龍山的天後廟前有一顆枝葉繁茂的大榕樹,鬱鬱蔥蔥地遮了半畝地。這裏地處交通要道,榕樹底下正是來往行人歇腳的好地方。彭湃就在這裏展開了宣傳發動工作。隻要有人歇腳,他就主動上去攀談,每天至少有四五個人和彭湃談話,有十多人聽他講演。彭湃還用多種藝術方式吸引農民,有時先表演魔術,有時用留聲機放音樂,有時教牧童唱歌,等吸引了許多農民,他再進行宣傳。

彭湃還經常到青年們愛去的拳術館去練習武術,通過這種方式與農村青年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