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又聽寒山夜半鍾(1)(1 / 3)

1.看盡滄桑

我們始終都在微笑,終於成為不敢哭的人。

陳少白曾經是在香港與孫中山結識。那個時候孫中山還在香港學醫,他們一見如故,幾番交談之後,發現彼此有著共同的理想,於是很快就結拜成了兄弟。當時,一切還未成氣候的他們已經在計劃著將來的革命行動了。他們都是行動派,不是紙上談兵的人。所以不久後,他與孫中山等人就在香港組織起了興中會,並策劃了一係列起義行動。

起義失敗後,他與孫中山等人逃亡日本,在日本成立了興中橫濱分會,也是在那時候,馮自由與他們才開始相識。後來,陳少白接受孫中山的囑托重新回到香港,開始創辦《中國日報》。孫中山總結了起義失敗的教訓,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力量不夠成熟,思想不夠堅定。要想鞏固人們的革命思想,必須通過報紙,通過各種媒介給人們進行熏陶。要將推翻舊製成立新世界的觀念深深植入到人們的心裏去。

可以說,孫中山在煽動宣傳方麵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甚至掌握媒體就掌握了話語權,甚至就掌握了人心。中國人雖然多,但是很多人的思想都不夠獨立,不夠堅定,隻要稍加勸說,他們就很容易相信你,並且投靠你,這就是孫中山創辦報紙的初衷。陳少白義不容辭地回到了香港,很快就將《中國日報》辦了起來,並且開始和康有為等人進行了幾番論戰。

其實康有為等人也是非常有學識的人,那個時候,即使是有識之士也分了許多派別。有孫中山這樣的革命派,也有康有為這樣的保守派。孫中山他們是想徹底推翻大清,推翻封建製度,而康有為他們則是希望在保證皇權的基礎上進行一係列的改革。事實上,康有為他們的一次又一次行動早已證明他們的理論是行不通的,但是那個時候他們還是執著地繼續自己的理想。

說到底,這世上何為對,又何為錯呢?公車上書失敗了,所以後人們會說梁啟超康有為他們選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但是如果成功了呢?曆史是充滿了各種偶然的。如果公車上書成功,那麼大清可能還會延續幾百年,也許現在中國仍然是皇權的社會也說不定。到那時候,曆史的記載上,哪還會有孫中山等人的影子?當後人評說的時候,總說那些成功的人是對的,失敗的人是錯的,說白了還不是以成敗論英雄?

所以康有為盡管後來失敗了,但他的執著,他的不放棄,仍然是讓人敬佩,讓人尊敬的。比起那些不作為的,或者投機的人來說,這樣為理想而堅定執著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才是中華民族的頂梁支柱啊!

蘇戩到了香港之後,拿著馮自由的介紹信去找到了陳少白。陳少白看了介紹信之後接納了他。隻不過,陳少白與章士釗陳獨秀他們不同,他是一個徹底的革命派戰鬥派。比起溫和的《國民日日報》,《中國日報》是一個更加尖銳,更加突出革命意圖的報紙。陳少白並不是很喜歡蘇戩寫的那些軟綿綿的東西,雖然他很欣賞蘇戩的才華,但是他覺得蘇戩太過單純,並不適合進行革命行動。

所以,雖然蘇戩在《中國日報》社住下了,但是他並沒有得到重用。在報社裏,他隻是偶爾出入跑跑腿,主編很少交給他重任,就算他翻譯出一些文學作品,或者自己作些小詩,也會被陳少白以沒什麼用為理由打回去了。無奈中,蘇戩翻看報紙,他發現這報紙到處都是各種鬥爭性的文章,充滿了煽動的情緒。這讓他感覺有點累。這樣的日子太緊張,他不是很喜歡。而看到裏麵那些言辭激烈的文章時,他甚至自己也被文章內容感染了。

陳少白並沒有看錯,蘇戩的心思的確是太過單純了。他的思想太容易被動搖,太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他不像他們,從小接受優秀的教育,接受來自家庭的根深獨孤的影響,他雖然有家,有親人,但他很多年來的生命都是漂泊狀態的。他已經習慣了讓自己去適應環境,早已經沒有能夠改變環境的能力了。

也許從一開始,投身革命就不適合蘇戩。他在日本之所以那麼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不過是喜歡同學少年們在一起討論的情景,不過是喜歡那樣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聚會。至於聚會內容為何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喜愛孫中山為他們描繪的那個世界的模樣,但也僅僅是喜歡而已,他並沒有堅定的一定要建立起那個世界的決心。他的決心,往往都是被煽動起來的,並不是紮根在心中的。所以,這樣的他,就很容易被一時的情緒所左右,並作出衝動的事來。

這一日,蘇戩因為無聊,就獨自坐在一旁看報紙,他看到康有為仍在對這些革命行動表達著反對。而《中國日報》上的編輯們也在積極發表文章一一駁斥康有為的觀點。蘇戩看著這些文章,心中非常憤慨。他想,既然大家都在針對康有為這個人,那麼如果這人不存在了,革命一定就會順利得多了!想到這裏,蘇戩回到自己的房間,拿起了當初從日本帶過來的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