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四山風雨總纏綿(1)(2 / 3)

在那之後的日子裏,蘇曼殊每日與文字為伴。在他向章太炎學習國學的同時,章太炎也向他討教了許多佛經方麵的事情。蘇曼殊就將自己在東南亞的經曆向章太炎講述出來。章太炎被他的描述深深迷住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蘇曼殊一起去印度,看看那些蘇曼殊說過的寺廟,拜訪那些得道高僧。蘇曼殊也十分樂意與之同遊,他對印度也始終向往,希望日後還能有重遊東南亞的機會。不過因為章太炎太忙,所以這個計劃一直都未能實施。

那段時間裏,蘇曼殊因為心情低落,再次停止了賺錢活動,他開始寄宿在劉師培夫婦的家中,吃住都用劉師培的。劉師培倒也不缺他一口糧,所以也樂於接濟,而這樣的關係,終於在章太炎與劉師培鬧掰之後結束了。

這恐怕是蘇曼殊第一次經曆兄弟蕭牆的事情。往日裏還和顏悅色的朋友,忽然就變得不相往來橫眉冷對了。劉師培甚至還因為蘇曼殊與章太炎關係交好而將他趕出了家。無助又無辜的蘇曼殊流落街頭,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他還有劉三,還有這個永遠不會忘了他的好朋友。劉三的及時接濟讓他擺脫了困窘,但他不論如何也想不通,本來都是好朋友,為什麼忽然之間就翻臉了呢?

關於章太炎與劉師培的事情,外人總是無法說什麼。人們知道的隻是,後來劉師培叛變了革命,出賣了許多革命黨人,辛亥革命之後他被逮捕入獄,是章太炎四方奔走最後讓他獲得保釋。對劉師培的人品,我們不好說什麼,但在這件事的上麵,已經足以看出章太炎的高風亮節了。這件事也說明,但凡能夠成為大師的人,往往不僅僅在他的領域內有極深造詣,這樣的人一般在做人上,也是超脫凡人的。

失去了接濟的蘇曼殊重新拾起翻譯的工作。他開始翻譯《拜倫詩選》。說起翻譯這本書也是有淵源的。那還是蘇曼殊在上海學習英文的時候,雪鴻曾經拜托過他,希望他能夠將拜倫詩歌的美妙傳入中國。在當時那個英文還不夠盛行的年代,圖書行業是沒有多少翻譯本的。我們現在所讀到的翻譯過來的國外著作,有很多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些人的勤奮的結晶。那時在中國,翻譯英文詩歌的人可謂是少之又少。所以雪鴻才會向他發出這樣的請求,她認為拜倫那樣美妙的詩句不應該隻流傳於歐洲,應該讓更多的人讀到。當時蘇曼殊十分鄭重地答應了她。

如今,蘇曼殊想起曾經對雪鴻的承諾,加上他生活的困窘,便開始了對《拜倫詩選》的翻譯工作。翻譯的過程是美妙的,因為二次創作的時候,他不僅僅要熟讀詩歌,還要去探尋詩歌背後的意味。當一首詩翻譯完了,他也等於是將這詩用自己的方式品讀了一番。蘇曼殊的英文啟迪便是拜倫和雪萊,他們的詩讓他十分神往。

拜倫與蘇曼殊不同,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鬥士。當年希臘發生戰爭,拜倫為了支援革命,站在了革命隊伍的第一線。他甚至自己花錢招兵買馬,為了讓革命勝利而奉獻出所有的積蓄。後來,拜倫死去的時候,整個希臘都為之悲痛,希臘甚至為拜倫舉行了國葬。他獲得了整個國家的尊敬和愛戴,這是蘇曼殊所無法企及的。

其實蘇曼殊是向往那些可以完全將自己投身入革命中的人的,就好像劉三,鄒容他們,他們都是那樣義無反顧,偏偏他就做不到。這也是難怪的,對於一個在日本度過了最幸福的時光,又在中國受到了最殘酷的虐待的人來說,你能要求他對這片土地有多深的感情呢?又能讓他有多麼多的熱血為這片土地拋頭顱灑熱血呢?他能一直說自己是中國人,能一直為中國人做事,能一直與中國的有識之士保持真摯的友誼關係,就已經做得很好了,誰也不能苛責他太多了。他與鄒容劉三他們是不同的,他的身世決定了他注定要對革命若即若離。更何況他本就是一個可憐人啊!

所以他對拜倫也隻能是向往,隻能是欽佩罷了,至於他自己,他也隻能在矛盾之中無限遺憾。當他將拜倫詩選翻譯完後,又在日本出版了《文學因緣》,那之後,他就離開日本回到了中國。他本來是要回上海的,卻在路過杭州的時候遇到了劉三。與劉三相聚的時候,他們說起了章太炎與劉師培的事情。蘇曼殊不論如何也不明白,不明白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雖然自己被無辜牽連其中,但他更在意的是一段友情為何會破裂得這麼痛快,這樣決絕。他不知道,劉三自然也不知道。他們唯一能做的,也隻能是在飲茶的時候,為他們唏噓而已了。

命運總是有諸多無奈,這也許同樣是蘇曼殊在佛前參問無數次的迷惑吧。也因為迷惑,所以,他始終有一半的生命未能跳出紅塵。

2.身患頑疾

一年一年,櫻花開了又落,蘇曼殊就如同一瓣櫻花,在命運之風的吹拂下經曆了人生的沉浮。這一生,他都與櫻花繾綣著解不開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