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度尋母
母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每個人最想追尋的人世間最美的感情。他相信,縱使度過萬水千山他也會找到她。他相信,彼此件有一種命運的牽引,他一定會找到她。
劉師培和何震夫婦打算東渡日本,蘇曼殊聽聞,立刻提出要與他們一同前往。他希望抓住這次機會再次尋找母親。劉師培夫婦自然不會拒絕他的要求,他不斷尋母的事情已經在這些朋友圈裏傳開了,大家都對他與養母的感情十分感動,所以能幫忙的都願意主動幫忙。
到了東京之後,蘇曼殊再次住進東京民報社。在那裏,他每日與章太炎和陳獨秀在一起,因為章太炎和陳獨秀都是在國學上很有建樹的人,所以蘇曼殊很喜歡與他們交往。那段時間裏,他通過翻譯梵文書籍而賺了一些錢,總算擺脫了經濟窘困的局麵。在日本,他積極向章太炎請教詩詞方麵的問題,章太炎也很喜歡跟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交談。因為章太炎的指導,他在詩歌方麵的進步很快。大家也都為他高興。有的時候,他甚至十幾天都躲在屋子裏寫詩讀詩。國學的優美讓他沉浸在其中,也隻有在文學中,才能讓他如找到歸宿一般歡喜。
後來,他把自己所作的詩歌拿給章太炎看,章太炎連連稱讚。章太炎沒想到之前見到他是,他的根基還淺,才過了不長的日子,他竟然就能進步這麼快。難怪大家都說蘇曼殊是語言方麵的天才!章太炎甚至說,蘇曼殊的天賦本身就是一首絕讚的詩篇!令人驚訝,令人讚歎!章太炎的肯定給了蘇曼殊極大的鼓舞。蘇曼殊更加積極作詩,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將自己的詩詞標注在畫作的旁邊。
在學詩的同時,蘇曼殊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河合仙。經過幾番打聽,蘇曼殊終於找到了河合仙的住處!在陳獨秀的陪同下,蘇曼殊來到河合仙現在居住的地方。那時候,河合仙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白發老人了。看到母親蒼老的模樣,蘇曼殊不禁一陣心酸,他後悔自己不能一直陪伴在母親的身邊,不能隨時照顧她。蘇曼殊許久不用日語,對日文已經生疏了。語言就是這樣,如果你不用,很快就會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對於學習語言的來說,必須經常複習,經常重溫,否則三五年之後,這些語言基本等於是白學了。
好在還有陳獨秀這個經常來往於日中兩地的日語通在,蘇曼殊聽不懂的地方,都由陳獨秀替他翻譯,而蘇曼殊說的話,也有他翻譯給河合仙。河合仙告訴蘇曼殊,自己已經找到了新的丈夫,這是一個很好的日本老人。蘇曼殊由衷為她感到高興,沒想到她孤苦一生,最終可以老有所依,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善有善報吧。現在她嫁的這個人家家境富裕,又沒有任何煩心事,她可以安心在這裏養老了。陳獨秀也為這個堅強的女人感到高興。
蘇曼殊告訴了河合仙去世的消息,他也告訴了她自己並沒有去見父親最後一麵的事情。河合仙聽了並沒有責備他,她知道,不論這個孩子怎麼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她安靜地聽著蘇曼殊講著這許多年來的境遇,她心中有些後悔,也許當初她就不該放蘇曼殊回到廣東去。隻是她一個弱小的女子,又那能拗得過蘇家呢?到最後也不過是一聲歎息罷了。好在現在他們都不錯,好在蘇曼殊順利長大了,而且還長成了一個十分優秀的青年。
陳獨秀告訴河合仙,蘇曼殊在繪畫和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國內的學者們都十分喜歡他。河合仙更是打心裏高興。這一次相遇,他們是經曆了種種輾轉之後的難得的相聚。河合仙翻開相冊,找到了蘇曼殊幼年時候的照片。那時候,他還那麼小,還天真地不知道人間疾苦。其中有一張是他在三歲的時候,穿著和服坐在河合仙的腿上。蘇曼殊對童年的記憶已經模糊了很多,他唯一記得的就是對河合仙的依戀,如今再看這些照片,已經是恍如隔世。
蘇曼殊雖然想每天陪伴在河合仙的身邊,但是他知道,母親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他過多打擾,也許隻會給母親添麻煩而已。因此,在日本的日子裏,他多數時候都是與劉三等朋友們在一起,對母親不論有多大的依戀,他也隻能是放在心裏了。而朋友們都很好,他們心照不宣都沒有說什麼。不管怎麼說,河合仙有了好的歸宿,蘇曼殊也不必過多牽掛,他知道知道,母親過得很好的,就夠了。
話雖如此,當午夜夢回的時候,蘇曼殊心中仍是湧起一股悲痛。母親已經再嫁,與他的聯係也越來越疏遠了。他的家已經變成了別的家,他的牽掛也變成了別人的牽掛。他知道,為了母親,這是最好的結局,他隻有獨自忍受這樣的悲苦之情。那時候,他給劉三寫信說:九年麵壁成空相,萬裏歸來一病身。淚眼更誰愁似我?親前猶自憶詞人。他將心中的悲傷對劉三述說了出來,盡管他也知道這隻是杯水車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