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機構,在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獨具特色,它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學術文化發展、人才培養起過巨大的作用。
嶽麓書院坐落於風景秀麗具有神奇色彩的嶽麓山下,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至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期間講習綿延,弦歌不斷,一直是湖南的最高學府,湘楚人才的搖籃。在有關資料所列的世界萬.所大學中,其曆史悠久僅次於摩洛哥加魯因大學。
嶽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初年,理學進入繁榮時期,人才輩出,學派林立,理學家紛紛以創辦或主持書院為契機進行講學和傳播學術思想,嶽麓書院成為重要理學學派之一——湖湘學派的主要活動基地。
湖湘學派的教育思想是培養人才,傳道濟民,重義利之辨,濟經世之要。宋代金兵入侵中原,湖湘學派反對主和,嶽麓學子荷戈登陴,死者十九,表現了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天下。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聞名於世,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時期,張栻主教書院,朱熹兩度講學,書院盛極一時,一大批學術“巨子”及抗金名將從嶽麓書院走向社會。明代中後期嶽麓書院再度中興,明世宗禦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及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之際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求學於此,書院之盛,名噪一時。清代朝廷對嶽麓書院則更加重視,康熙禦賜“學達性天”額,乾隆禦賜“道南正脈”額。著名學者王文清、羅典、賀長齡、歐陽厚均、王先謙等先後在此執教或講學,求學士子絡繹不絕,書院教育達到鼎盛,培養出一批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著名生徒。晚清以後,這裏不斷湧現重要的人才群體,其中最著名的有鴉片戰爭後出現的以陶澍、賀長齡、魏源為代表的改良派人才群,鹹豐、同治年間出現的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等為代表的中興將相人才群,戊戌變法期間出現的以譚嗣同、梁啟超、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派人才群,以及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出現的以蔡鍔、陳天華、程潛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人才群。
為適應社會需要,清末書院進行學製改革,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訓。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九年間,毛澤東數次寓居書院半學齋,從事革命活動,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此同時大批師生投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蔡和森、鄧中夏、何叔衡、李達、羅章龍等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和中國工農紅軍的著名將領;謝覺哉、何長工、袁任遠、周小舟等成為著名的政界新人,對中國曆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嶽麓書院在長達千年的曆史演進中,幾度興衰,也曾經官學化,但傳道濟民、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和重踐履、務實行的優良學風,以及捍衛民族利益的愛國精神,卻成為湖湘文化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及近現代曆史的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部章回小說是湖南俊彥一千多年來叱吒風雲的曆史畫卷,取材於《二十五史》、《資治通鑒》、《中國通史》、《中華全史》、《湖南通史》、《湖南大學校史》、《嶽麓書院誌》、《嶽麓書院山長考》等專著。筆者選取其中有益於後世的傳說故事,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采用文學的表現形式,以嶽麓書院為背景,以“傳道濟民”、“經世致用”為紅線,按時間先後順序,將其串聯演繹成篇,獻給讀者。旨在通過對湖南人才群的事跡描寫和性格刻畫,從社會功用的角度對湖湘文化作一次新的詮釋。
謹以此書獻給嶽麓千千萬萬學子、湖湘文化先驅者以及為國捐軀或事功卓著現已謝世的先輩們!
趙世榮
二OO六年季春於長沙執中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