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山、亭、廊、軒、榭淩波而起,貼離水麵,四麵環繞,山水倒映,鬱鬱蔥蔥,使得咫尺天地顯得幽靜清香,遊魚可數,鳥語可餐,令人心曠神怡,舒展自如。在這千年古鎮,陶公真乃躊躇滿誌,抱負盡展了。回顧自己長期以來奮鬥的艱苦曆程,陶公很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榮華富貴,於是他每天將一百塊大磚頭搬出大廳之外,下午又搬將進來,如此往複,用以告誡自己,盡管此刻他已位極人臣,然而卻不能馬放南山,兵槍入庫,更不能因為貪圖享樂而喪失鬥誌,荒蕪吏治。
古鎮的對麵就是號稱千古名山的嶽麓山,係天下獨秀的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當年秦始皇泗水撈鼎失敗以後,抑鬱而返,離開鼎城向大西南進發,進入原楚國境地,率領著數以萬計的軍騎,鋪天蓋地、轟轟烈烈地馳抵長沙。在視察了最新設置的長沙郡、接見了長沙郡的大小官吏以後,就由侍從陪同帶領群臣遊覽了嶽麓山。撈鼎失敗給這位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造成的精神損傷,一路以來難以得到補償,所以盡管他一路瀟灑威風,聽一路的阿諛奉承,一路的萬歲萬萬歲,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作為一個帝王內心的虛榮。但撈鼎的失敗,使他終日鬱悒寡歡,愁眉難展。自他步踏嶽麓山後,聽了侍從的解說,忽覺心境開闊,他被眼前的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所吸引了,以至於流連忘返。登泰山時,他有過一種空曠雄偉的感覺,有一種作為帝王的占有感,本來可以使他感到滿足,卻終因為一場大雨讓他興致遂減。而登嶽麓山,除了一種帝王的占有感外,山的秀麗,天的靜謐、晴朗、高曠,好像是專為這位鬱悒而來的帝王特意安排的一件傑作。所以秦始皇很興奮,撈鼎失敗的恥辱感也就拋到了九霄雲外。有了秦始皇遊覽的曆史,嶽麓山似乎更顯靈性,山名因此就一直流傳下來。
無休止的戰爭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嚴重的創傷,到處刀光劍影,血流成河,隻有這古鎮長沙和這嶽麓山似乎是一塊福地,它遠離烽煙,鄧鬱因此能靜修而不受塵世的擾亂。他收了幾個弟子,就在黃抱洞開設了道場。在陶公就任長沙郡公之前,這位道長早就羽化飛升了。就在鄧鬱道長得道羽化之時,他依著師尊張道陵的訓誨,召弟子情了道長囑咐道:“為師業已得道,不久就將羽化飛升,這嶽麓山乃神州千古福地,爾等可在此建觀廝守。待我羽化以後,將有仁忠大員入主長沙,是爾等之福也。”
囑畢,取一雙似劍非劍,似棍非棍之物,交付情了。又日:
“此乃道祖相傳之信物,名日飛劍,可為鎮觀之寶,萬萬不可遺失,我羽化以後,此洞不可久居,爾可於山腰名為白鶴泉處建觀,香火斷可興旺。”
情了領了道祖法旨和信物去了,鄧鬱道長不久也就羽化。
卻說就任的長沙陶公,在他辦完了公事之後,選了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率了數個侍從,開始了對嶽麓山的遊覽。這是他就任長沙郡公以來,也是他生平以來對嶽麓山的第一次遊覽。由於長期的戰場廝殺,陶公幾乎沒有閑暇顧及過神州的名山大川,因此在他人生的履曆中,幾乎沒有過遊山玩水的記載。跨過臨江的渡橋,很快就到了嶽麓山的腳下,放眼觀望,見人煙稀少,田土荒蕪。陶公很是有些納悶,與古鎮長沙的繁榮相比,這一江之隔的嶽麓山腳似乎就顯得有些蕭條,有些衰落。陶公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卻百思不得其解。沿著當年秦始皇走過的道路,踏著當年秦始皇的足跡,慢慢地步過雲卷峰麓,涉足鶴鳴泉畔。他有秦始皇同樣的運氣,天公作美,眼前呈現出好一派紅葉楓林和青煙洲渚的湘江秋景,但他卻有著與秦始皇不同的心情。秦始皇是懷著鬱悒失落的心情前來尋求解脫的,而此刻的陶公卻是以主人的心態前來信步領略這大自然恩賜的。因此他同秦始皇相比卻更有一種睿智灑脫,一種超凡脫俗之感了。稍事停頓之後,信步鶴鳴泉畔,再往西去,山色漸深,深山茂林之處顯出一片道觀,小巧玲瓏,流金溢彩,恰似綠色叢林中有意點綴的一顆明珠,使得整個嶽麓山頓時更加生動了。“此中有真意”,陶公在領略了湘江秀色可餐的秋景之後,再見此觀,更是異常興奮。邁步跨進山門,涉足殿宇,見道祖金身,栩栩如生,幾分威嚴,幾分灑脫,亦留幾分神秘。陶公正在詫異,裏間走出一名老道,銀須拂飄卻鶴發童顏,好似脫塵神仙,見麵稽首問好:“老施主光I臨敝觀,有何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