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辯中和二儒究道 聽大論萬馬幹池(1)(1 / 3)

話說朱熹自八月中旬從福建崇安啟程,一路逢山過山,遇水藉舟,雖中途多難,幾遭敵手,幾經病魔,幾欲喪生,卻始終沒有退卻,沒有動搖訪問張栻的決心。老天有眼,雖數遇險境,終化險為夷。九月初抵潭州,受到張拭的熱烈歡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張栻偕了長沙名儒及嶽麓眾多弟子,數十裏外逢迎。

卻說朱熹在經曆了數千裏長途跋涉,經受了生與死的磨煉後,容顏已變得憔悴多皺,兩頰枯瘦,顴骨凸突,這與在福建剛出發時那凝神格物、苦求學問的英雄書生簡直判若兩人,張栻簡直認不出來了!二儒相見,悲喜交集,見朱熹一身病態,一臉倦容,聽範、林二生訴說,張栻更是感動得熱淚盈眶,繼而又無地自容。“愚兄何幸,承蒙賢弟如此見愛,實乃慚愧。”

“賢兄過謙,賢兄名質甚敏,學問甚正,深得五峰真傳,何可量也,愚弟冒昧造訪,實為‘中和’二字而來,亦祈賢兄賜教”。

朱熹並無多少客套,直奔主題,說了這次數千裏造訪的目的,僅僅就是為“中和”:二字。二儒策馬並肩慢步入城,早有太守率了群僚迎接。二儒下馬,參見太守,行了大禮,客套一番,執意讓太守隊伍前行。太守無奈,自己身為朝廷命官,且為一方諸侯,王命在身,不得有負聖上,隻好領了群僚做前部,朱、張二儒騎了馬緊跟太守轎子,緩緩而行。

且說古鎮長沙,自從得了朱熹造訪張栻的消息之後,就一直在翹首盼望,這位當朝學術界風雲的人物到底風采如何?市民一直在推測、揣摸。所以當朱熹出現在長沙街頭,古鎮長沙幾乎萬人空巷,街道兩旁擠得爆滿,要不是兵勇出麵維護秩序,朱、張二人的坐騎幾乎半步難行。市民擁擠著,歡呼著,看到市民如此地看重自己,朱熹真是激動不已。在他的心目中,湖南偏僻,習俗戾惡,俗有楚蠻之謂,而見今日如此推崇儒道,也就大歎書院教化之功,他不斷作揖以示謝意。入了太守府,住進迎賓樓。

且看這座樓,玲瓏古雅,四麵雕欄畫板,或山水人物,或花卉蟲魚,各種花草,都是名手雕鏤,五彩鑲金嵌寶的。

兩旁閣內盛放著古金石文字,宋版書數千卷,還有秦漢時的寶鼎祭器,諸般玉璧,唐宋以來的書法名畫,宮州、定州、宣城的瓷器,端溪的硯,靈璧的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有文琴武劍壁上懸,名花盆景桌上擺,至於梳妝具,更是精美絕倫。

當晚太守備了宴,為朱熹接風洗塵,席間把酒,潭州名儒一一引見,濟濟一堂,朱熹不禁大加感歎。宴請已畢,張栻引朱熹入廂房休息。

第二天清晨,秋高氣爽,鴻雁排空。朱熹在張栻及諸儒的陪同下,渡湘江,登嶽麓,品白鶴泉,聽蟒蛇洞傳說,觀麓山紅葉,沿著當年秦始皇登山的路徑拾級而上。時值深秋,然道邊小溪潺潺作響,“深溪橫古樹,空岩臥幽石”,該是如何一種幽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意境!山巔遠眺,景色似繪,真是一幅極佳的江山畫圖。隻是朱熹乃一代理學大師,並沒有李白、杜甫等文豪的浪漫,麵對如此良辰美景,隻是點頭讚歎而已。入了書院,參拜了至聖孔子畫像,又一一拜了七十二賢人,見書院雕梁畫棟,紅牆黃瓦,很是壯觀,絲毫看不山曾經戰火焚燒的痕跡,不禁為劉珙的崇儒敬業所感動。見真宗禦筆所賜“嶽麓書院”金光閃爍,他不禁浮想聯翩。他想當年的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弦歌不絕,唱響山巔,闊袍長袖,濟濟一堂,該是如何的雲蒸霞蔚。他也想當年的周式,在得到真宗的賞賜之後,該是何等的榮耀,衣錦歸來,古鎮長沙又該是何等轟動。於是讚揚說:“湖南,一個偏僻的地方,短短數十年竟是如此風流,人才輩出,不能說不是書院的教化之功也!”

日月如梭,來潭已有數日,經細心調養,旅途的勞碌已是蕩然無存,旅途的創傷也都已愈合。此刻的朱熹,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了。一天,在張栻及諸儒陪伴下駕一葉扁舟,藉一壺濁酒,舉杯吊屈原,俯首低訴:維:乾道三年吉月吉日後學朱熹虔備太牢時鮮酒脯不腆之儀,至祭於故楚三閭大夫先賢屈子神位前而文日:伏惟屈子,顓頊裔人,學富五車,質樸忠純,堯舜之耿介,蕙苣之維紉。居大夫之位,而修明清之身。圖謀國事,克盡能忠,執掌內政,晝夜為寅,舉賢而授能,法度而墨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