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朱元璋因嶽麓書院學子儒生相助,很快攻克了潭州,潭州乃湖南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極為重要的糧草供應地,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朱元璋占領了湖南,揮兵繼續南下,以湖南作為依托,勢如破竹,不久消滅了元朝,在南京即了帝位,定國號為大明,改年號為洪武。朱元璋即了帝位,做了皇帝,接著出兵攻打友軍陳友諒部,陳友諒亦同朱元璋一樣,乃農民義軍領袖。年幼家窮,以乞討度日,網羅了天下一大幫的丐幫,憑了一根打狗棍,猛勇無比,揭竿舉起了義旗,南征北戰地居然也有了幾州幾府,因陳友諒生性殘暴,不能善待部下,又沒有像劉伯溫一樣的軍師為之出謀劃策,像秦末的楚漢之爭一樣,終於被朱元璋消滅,明朝一統天下。
朱元璋自登位以後,脾氣漸漸地驕傲,對於從前的功臣,不免懷有猜忌之心。於是心生毒計,欲置有功之臣於死地。於是將所有的有功之臣,都請到一個叫做萬花樓的地方,大擺筵席招待起來,名為慶功,實際上卻暗地裏布置了澆了油的柴火。這些大臣們一生跟隨他南征北戰,對他死心塌地,言聽計從,怎麼也不會懷疑主子隻能共苦,不能同甘,死神正慢慢向他們逼近。他們怎麼會想到,當年浴血沙場九死一生,到了今日,黎明前的黑暗已經過去,迎來了勝利的曙光。然而,這萬丈光芒的豔陽天,卻會成為他們的忌日。他們不會想到,他們的人生,盡管有過瀟瀟灑灑、轟轟烈烈的光彩,卻終究會成為一段曆史的悲劇。他們誰也沒有意識到,悲劇即將開始。朱元璋很是深情地端了酒杯,與眾位一一撞杯,道了祝福,接著卻以不勝酒力為由離去。這些大臣,真的以為主子不勝酒力而離去,沒有在意,隻顧自己尋歡作樂,劃拳吆喝,樂得天暗地昏,眾人皆不知是計。隻劉伯溫清楚,於是邀了摯友常遇春,緊隨朱元璋後,寸步不離。朱元璋不勝酒力,劉伯溫、常遇春左右攙扶,其實朱元璋心裏也非常清楚這個儒生劉伯溫的厲害,於是試探著,假惺惺地勸他們二位回樓暢飲,劉伯溫卻沒有正麵回答,隻道了“微臣不在其數”,於是心照不宣。
單講那劉基,字伯溫,祖居在處州的琅玕鄉,他在17歲時就中了進士,可算得無書不讀,博古通今,浙東的四賢,要算劉基的文名最盛,和他交結的一般宿儒,都佩服他的學問,所謂後生可畏;自然讓他三分,這使劉基覺得不可一世了。
一天是三月三的上巳日,劉基效著古人,往郊外去踏青,因去意匆匆,舉目四望,見一片荒地,青塚累累鬼火磷磷,不由得心慌起來。正在著急時,遠遠瞧見人家屋裏,那燈光從門縫裏射出來。劉基這時好像得了救星,三步兩腳走到那屋裏去。劉基待上前叩門,室內有人問道:“外邊來者是劉伯溫嗎?”
伯溫見問,不覺大吃一驚,忙回答道:“在下正是劉伯溫,不知高士怎樣知道的?”
說猶未了,柴扉吱呀的開了,走出一個老者來笑道:“我在十年前已經算定,相候多時了。”
說罷,仰天大笑,弄得個聰明絕世的劉伯溫,簡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那老者鶴發童顏,忙迎伯溫進草堂坐定,早有小童獻上茶來。老者讓伯溫坐下,伯溫邊喝茶,便躬身道:
“敢問仙丈高姓雅號,何以知曉賤名?”
那老者答曰:“山野村夫,與草木同寢,本不必有姓名,不比相公,少年題書金榜,誰不知你劉伯溫。”
劉伯溫謙遜道:“承蒙仙丈誇獎”。
老者笑道:“今日賢者下臨敝居,也可算得蓬蓽生輝。”
劉伯溫白覺慚愧,那臉上不禁紅了起來。
那老者捋著銀須微笑道:“孺子可教,老漢和你說明吧!”
於是那老者自稱胡光星,並對伯溫說:“十九年前,曾替人點過龍穴,現今國家大亂,真主已出。要想選擇一二個人才,傳授自己的衣缽。所以我待此十年,終遇著有根器的人。”
那胡光星一邊說,一邊到裏屋取出一本書來,遞給劉伯溫道:
“老漢行將就木,你拿去勤習,不難做輔弼良臣。”
伯溫聽說,接書隨手翻了一遍,見書中六韜三略,行軍布陣,到治國之道,無不齊備。伯溫大喜,忙收書向胡光星道謝,並拜他為師。伯溫又問真主在什麼地方?胡光星答日:“今日已晚,明天自然告訴你。”
伯溫稱謝,是夜在草堂中宿歇。
是日老者說:“皇帝來了!”
伯溫以為隻是開玩笑,便點了點頭,胡光星也不再說,隻催伯溫快走,並囑咐道:“今日一別,有緣則五年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