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一千帑金半到賬 百二生命皆歸西(1)(1 / 3)

話說郭金門辭了山長隱居之後,嶽麓書院的山長一時空缺,新任巡撫鄭端反複挑選,聘了李中素作山長。這李中素乃鄭端契友,才學平平,所以他做山長,少有建樹。為了激勵士子學風,他居然想了一招,在書院內建了一閣名“文昌閣”,將嶽麓書院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獲得舉人進士狀元榜眼探花之人勒石記名,以傳千秋萬代。這一舉措雖是激起了士子的興趣,卻終究難以恢複嶽麓學風,就自覺無趣作了辭呈,飄然隱居而去。

卻說康熙帝自從殺了鼇拜,便想起自己早應該立太子,免得日後受大臣的欺弄,眼看自己有三十五皇子,依理二皇子胤初,原孝誠仁皇後所生,自然該立為太子。但是衛妃是自己最寵愛的人,她常懇求立四皇子胤禛,不忍違她的意思。又恐怕眾皇子不服,反倒弄出事來,當下躊躇不決。於是召大學士明珠進宮商量。那明珠原是胤初的人,說二皇子屬嫡長,理應立為太子。於是,皇帝便打定主意,第二天臨朝,下一道上諭,立二皇子胤為皇太子。一麵命胤搬進東宮去住。

滿朝文武紛紛上朝祝賀。康熙皇帝在崇政殿中賜宴,東宮裏自然熱鬧非凡。

那邊翠華宮衛妃母予兩人卻珊卜‘分淒涼,衛妃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暗暗把親信喚進宮來商議,無論如何要想法使自己的兒子做皇帝。於是諸皇子勾心鬥角,都想各立門戶,暗中謀奪太子,並各自打通幾個內監,勾結那班妃嬪,天天在皇帝耳根邊,說了太子許多的壞話,後來越說越怪,競說太子有時進宮來調戲妃嬪,甚至暗結死黨,謀弑皇上。這種凶狠毒辣的話,任你是鐵石心腸的人,聽了也要動氣,況且說話的幾位妃嬪,卻是最得皇帝寵愛的,焉有不信的道理。

接著又有告太子的狀紙如雪片飛來,皇帝看了,心中說不出的惱恨,便下旨把太子廢除幽囚起來。一麵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改立太子。那班大臣,平時得了諸位皇子的好處,各人幫著自己的主人,商議了好幾天,還得不出一個結論來。皇帝便和皇後商議:“究竟立誰歟?”皇後想了想說:“皇十四子胤褪,生性慈厚,堪為儲君。”

皇帝聽了後說:“這合朕意。但十四皇子年紀尚小,若把聖旨傳出去,又怕被別人謀害”。

皇帝講到這裏,便想起鄂爾泰、張廷玉兩個人來,跟皇後談了。皇後也說這兩個人是朝廷忠臣,可以信任。當下把他們兩人宣召進宮,商量為立十四皇子為太子之事。那鄂爾泰鬼巧精靈,飛快想出一個主意來,他說:“請陛下親筆寫下傳位的詔書,悄悄地藏在‘正大光明’

殿匾額的後麵,待陛下萬年之後,由顧命大臣把詔書取下來宣讀。那時候諸皇子,見是陛下的親筆,也沒話可說了”。

皇帝聽了連稱:“妙!妙!”又想到國舅隆科多,立刻把他召進宮來,一麵親自寫下詔書道:“胤染有狂疾,早經廢黜。朕晏駕後,傳位十四皇子。

爾隆科多身為國舅,鄂爾泰、張廷玉受朕特達之知,可合心輔助嗣皇帝。以臻上理,勿得辜因溺職,有負朕意。欽此。”

這三位大臣受了皇帝顧命,把詔書捧去,悄悄地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麵,然而各自散去。到了子夜時分,隆科多悄悄地走進雍王府去,到了一間密室裏,隻見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都在那裏,還有幾位國師和一班劍客。停了一會,雍王走進密室來,大家低聲悄語地商議直到天亮才散去。

且說康熙皇帝看看八方無事,四海升平,自己又年將七旬,明知風燭殘年,索性開一個盛會,凡滿漢在職官員,及告老返鄉得罪被遣的舊吏,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統統召入乾清宮賜宴。這時恰是康熙六十一年春節,天氣晴朗,不暖不寒。一班老頭兒,差不多有一千人之多,由一位老和尚主席。說起這老和尚,名標誌,當年康熙皇帝聖駕南巡到虎丘,標誌和尚在聖恩寺做方丈,聽得皇帝巡遊虎丘,曉得要到惠山承恩寺進香,便天天預備接駕,果然皇帝到了。他當年已七十三歲,長著雪白的胡須,一根根臨風飄拂。皇帝見他這麼大的年紀,還跪在山門口迎接,行君臣禮,便下了禦轎,親自上前扶他起來,並伸手去摸著標誌和尚的須髯說道:“和尚老了!”標誌和尚忙伏地謝恩,皇上命太監賞他人參、哈密瓜等物。後來皇帝回到京裏,心中常常提及這個和尚。這時皇帝年已六十九歲,那標誌和尚已是八十八歲了,還是十分康健,皇帝便打發內宮到無錫把他接進京來,用暖轎抬進弘德殿,乾清宮千叟宴當然由標誌和尚主席。千叟宴上,千多個老頭圍住這個老皇帝暢飲,皇帝又特別加恩,叫大家不要拘謹。大眾奉諭,開懷暢飲。酒興半酣,老皇帝動了詩興,做了七律一首,命與宴諸臣按律恭和。這班老頭兒,把詩文早就多半束之高閣,滿員更是未曾擁有此功夫,如今要他們個個吟詩,似乎變成了一種虐政。這班老人,有些乖刁,預料這老皇帝召他們飲酒免不得咬文嚼字,因此事先已打好通關,先與幾個能詩賦的老朋友商量妥當,請他們做了替代,一麵複賄通宮監,托令傳遞。所以當場都吟成一詩,恭呈禦覽。詩中大意千篇一律,無非是歌功頌德一套爛語,等到詩已作成,日近黃昏,就這樣一連吃了三天,臨散,皇帝又各賜字畫一幅帶回家去。這一年聖祖非常高興,在正月到二月的時候,巡幸畿甸;四月到九月的時候,巡熱河;十月南苑,舉行圍獵,皇帝親自跑馬射鹿,檢閱那十萬大軍,見了皇帝,齊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