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 / 2)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820-1895年)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1820年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工廠主家庭。1842年前往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為他父親的公司工作。他經常到工廠和工人住宅去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工人狀況,參加工人勞動。1844年與馬克思同時加入正義者同盟,開始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19世紀50-60年代積極參加了領導第一國際的工作並於1876-1878年撰寫了《反杜林論》,全麵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擔當起領導共產國際主義運動的重擔,整理出版《資本論》二、三卷。1889年領導建立了第二國際,同各種機會主義做鬥爭,使國際工人運動得以廣泛發展。1895年逝世於倫敦。恩格斯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而且還是出色的經濟學者,他對一些經濟問題也進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些獨樹一幟的見解。

恩格斯的主要著作:《烏培河穀的來信》、《政治經濟學批判綱》(1844)、《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神聖家族》(與馬克思合著,寫於1844,1845出版)、《德意誌意識形態》(與馬克思合著,1846)、《共產黨宣言》(1848)、《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1852)、《反杜林論》(1877-1878)、《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1884)、《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8)等。

恩格斯經濟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60年代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曆經80年,到19世紀30-40年代才宣告完成。它是以機器大工業為主體的工廠製度取代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革命。它使英國率先成為機器大工業占主導地位的先進的工業國。18世紀後期,美國和法國也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19世紀中葉,德國、俄國、日本也經曆了各種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同時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不到100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之和還要多,還要大。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麵使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麵以社會化形式使用的生產資料,卻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個別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萎縮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1825年,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爆發了世界第一次以生產相對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在此以後,這種經濟危機每隔10年周期性爆發一次。與此同時,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無產階級的貧困也在擴大,聚合工人階級的反抗力量,使社會直接產生了兩大直接對抗的階級。一係列由生產力發展引發的社會矛盾、階級矛盾都為恩格斯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資料和科學實踐的豐厚土壤。

經濟理論

恩格斯廣泛閱讀、吸收、批判了維拉斯、配第、洛克、範德林特、休謨、李嘉圖的經濟學思想,為科學經濟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以上的社會環境與恩格斯科學的實踐態度相結合,便產生了恩格斯的經濟理論。恩格斯在經濟學領域的主要貢獻:

(1)恩格斯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價值理論進行了深刻批判,對當時突出反映社會經濟範疇的資本、土地所有權和勞動進行分析,他批判指出,由私有製造成的資本和勞動的分裂,不外是與這種分裂完成以後,資本又分為原始資本和利潤,即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增值,雖然實踐又將這種利潤加到資本上,並把它和資本一起投入周轉中,甚至利潤也分裂為利息和利潤本身,在利息中,這種分裂的不合理達到頂點。隻要我們消滅了私有製,這種反常的分裂狀態就會消滅。

(2)恩格斯從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視角,探討了工人階級的貧困和人口過剩的問題。認為工人階級的貧困化是由其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地位所決定的,人口過剩一方麵是資本積累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麵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運動的必然結果。恩格斯這一理論思路,十分接近於馬克思後來完成的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