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後記:靠中國的地養活中國人(2 / 3)

曆史要求作出明確的回答。在這個事關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上,不容有絲毫的含糊。

在國土資源部這個最高土地管理司令部裏,孫文盛部長告訴筆者:

麵對著新世紀的挑戰,我們要像當年打“三大戰役”一樣,來對待這個問題。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實現耕地動態平衡,保證現有耕地總量不再減少,並且努力增加,這是一個嶄新的目標,是不可回避的唯一選擇,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世間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我國的糧食單產近年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因此,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穩,即保證現有耕地總量不再減少,並努力做到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耕地總量也有所增加,這是背水一戰,也是唯一的選擇。

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一個嶄新的目標。在全國耕地每年減少幾百萬畝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目標,無疑是土地管理工作乃至整個經濟工作中具有影響的重大轉變,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已連續多年實現耕地動態平衡目標。然而,這是國情的要求,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到集約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每年糧食缺口已經相當大,據測算,現在糧食年需求為5200億公斤,而近年來糧食產量一直徘徊在4500億公斤。兩相比較,相差700億公斤左右。不僅如此,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正在改變,畜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長。據了解,我國僅豬的存欄數,預計將從10年前的3.07億頭增加到2000年的5.1億頭。而每頭豬起碼吃2公斤糧食,才能長0.5公斤肉。飼養業的需求使糧食供應承受著更加沉重的壓力。

工業在發展中對農產品原料也提出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近年來全國工業用糧每年新增1270萬噸。1994年工業用糧比1990年增長20%,釀酒用糧每年高達200萬噸左右。盡管1994年我國棉花、油料、糖料、麻類、煙葉的生產量分別達430萬噸、1990萬噸、7340萬噸、75萬噸和220萬噸,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工業所用農產品原料,絕大部分要來自於耕地。

在糧食需求日益增長的同時,我國糧食生產的增長並不快。1984年以來的10年中,我國平均每年增產糧食僅37.5億公斤。糧食總產年均增長速度為1.34%,低於1.51%的年均人口增長率,其中1990年以來,糧食產量年遞增率隻有0.4%,到2005年糧產4800億公斤。從發展的角度看,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人口每年還要以1300—1400萬人遞增,需要增加糧食55億多公斤,如果耕地每年仍以500—600萬畝左右的速度淨減少,每年又將減少糧食生產約20—25億公斤。一增一減,使糧食缺口每年擴大75—80億公斤。人口與耕地逆向發展,使糧食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

在采訪中,孫文盛部長還向筆者說:重新丈量土地,經過土地最新詳查,我國耕地麵積比原來多出40%,這是一個重要的“預備隊”。盡管這樣,我國人均耕地麵積仍不足世界的1/2,並且其中有1億畝山坡地和邊遠劣地。保護耕地,對於這個全國發展中第一位的大問題,永遠忽視放鬆不得。

我國人均耕地大於2畝的有12個省區,全都分布在東北和西北的北部地區,日照和雨水等自然條件較差,除吉林、黑龍江兩省能夠調出糧食外,其他10個省隻能自給甚至調入糧食;我國人均耕地1畝以下的7個省市在東南沿海,這裏雖然耕地質量好,但多數為耕地大幅度減少的地區。需要注意的是,經過詳查的耕地麵積數雖然有所增加,但糧食生產的總體能力並沒有增加,反倒說明過去糧食的單產水平實際上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說,過去我們是靠比統計數多40%的耕地養活中國人的。

我們這麼多人口的國家,吃飯問題隻能立足於自己,進口一部分糧食主要是為了調劑品種和補充儲備,依賴國際市場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技術上都不可取。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大災荒”,我們緊出錢來想買糧,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把糧食買給我們,殷鑒不遠,我們當應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