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人中也不乏鼓吹改革的候選人。其中的佼佼者是本傑明·布裏斯托,他在揭露“威士忌酒集團”事件中脫穎而出。但是,在黨內最有聲望的政治家是緬因州的詹姆斯·布萊恩。他在1862年當選為眾議員,1869~1875年任眾議院議長。他頗有政治才能,擁有大批的支持者。然而不幸的是,布萊恩成為改革運動的犧牲品。在擔任眾議院議長期間,他購買了小石城和史密斯堡鐵路公司的股票。當股票價格下跌時,布萊恩將一部分股票以高出市場的價格賣給了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這兩家鐵路公司都已從政府那裏得到過轉讓的土地。因此,它們都十分樂於同布萊恩這位大人物保持友誼關係。不久,政敵們發現並且公開了這兩筆股票交易,盡管布萊恩一再申辯說這些交易是清白的,無可指責的。但是由此造成的消極影響已無法挽回了。1876年6月,共和黨人在辛辛那提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在前6輪投票中,布萊恩都名列前茅。但是,在第7輪投票時,布裏斯托的支持者和反布萊恩的激進分子聯合起來,一致提名俄亥俄州州長拉瑟福德·海斯為總統候選人。
海斯是內戰時期聯邦軍隊的將軍,曾3次出任俄亥俄州長,是一個擁護改革的共和黨溫和派。共和黨的競選綱領保證給予南部“長期穩定”和實現“平民、政黨和公眾行使權利時,嚴格做到平等。”它同時主張改革文官任用製度,反對腐敗,堅持廉政。
海斯和蒂爾登在重大問題上的政策主張較為接近,如貨幣財政政策,結束南部地區的軍事管製以及文官製度改革等。共和黨提出了“海斯和誠實政府”的口號,民主黨則打出“蒂爾登和改革”的旗幟。兩黨各自的代表大會召開後,緊鑼密鼓的競選運動拉開了序幕。民主黨主要針對格蘭特政府的腐敗醜聞,1873年經濟大恐慌,以及“毛氈提包客”(南部白人對那些執行重建計劃的聯邦官員的稱呼。說他們是“隻帶毛氈提包到南部投機謀利的北方佬”)的貪汙問題進行抨擊。而共和黨人則繼續聲討民主黨在內戰時的叛逆行為。他們說,盡管並不是每個民主黨人都是叛亂分子,但每個叛亂分子都是民主黨人。“企圖撕掉象征國家富強旗幟的不是別人,正是民主黨人;竭力摧毀這個國家的人也是民主黨人,暗殺亞伯拉罕·林肯的人也是民主黨人。士兵們,你們那英雄軀體上的每一塊彈片都是民主黨留給你們的紀念。”
共和黨人發表了許多小冊子,指控蒂爾登讚同奴隸製度、偷逃稅款,縱容紐約的腐敗分子。有人說蒂爾登是小偷、酒鬼、梅毒患者等等。
有篇文章說他曾是一名罪犯,因此被公司解雇,他的當選不僅會使紐約州的民眾丟臉,而且是對國家的威脅。共和黨人還警告說:“蒂爾登曾私下許諾,一旦他當選總統,就會替南部同盟償清債務。”當然,民主黨人也編造了許多謠言來攻擊海斯,比如,“海斯貪汙了內戰時發給死難士兵家屬的撫恤金;當州長時,他騙取了俄亥俄州的大筆公款,殘忍地殺害親生母親。”
從投票的情況看,最初似乎是蒂爾登贏得了勝利。他席卷了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和印第安納等州,以及整個南部。他所得到的普選票比海斯多出25萬張。共和黨人的一家報紙在1876年11月8日懊喪地說:“在蒂爾登贏得大選這個事實麵前,我們無可奈何,這個結果無疑給忠於我們這個國家的每個人帶來痛苦。”民主黨人則彈冠相慶,歡呼起蒂爾登的勝利來。但是,共和黨競選經理人紮克·錢德勒仔細檢查選舉結果報告後,卻相信選舉還有可能轉向海斯。有4個州即南卡羅來納、佛羅裏達、路易斯安那和俄勒岡的選票顯然尚在未定之中。蒂爾登如果得不到這4個州的選票,便隻有184張選舉人票;而當時必須至少有185票才能當選總統。海斯目前雖然隻有165張選舉人票,但如果能得到上述4個州的選票,當選也會不成問題。在這些州投票之後的次日清晨,錢德勒逐個打電報詢問:“能否保住你的州?”在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立即在當天下午宣布,“海斯獲得185張選舉人票,已正式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