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進步主義改革的退卻與複活(1)(1 / 3)

老羅斯福選定的接班人

連任兩屆的羅斯福在1908年大選來臨之際,選中他的陸軍部長、俄亥俄州的威廉·塔夫脫為他的接班人。塔夫脫在內閣中是羅斯福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他曾先後任聯邦法官、菲律賓總督和陸軍部長,成績斐然。其父親是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位有名的律師,家庭優越,所以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智出眾。1880年,22歲的塔夫脫在辛辛那提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前,即成為當地律師公會會員。在西奧多·羅斯福(即老羅斯福)執政期間,塔夫脫是一位具有進步傾向的共和黨人,深得羅斯福的器重。在不少人看來,塔夫脫似乎熱衷於繼續執行羅斯福的對內對外政策。

這一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合適的。1904年,塔夫脫開始了通往白宮的曆程,他從美國駐菲律賓總督的職位上被羅斯福任命為陸軍部長。他多次前往巴拿馬,視察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工程。1905年他作為羅斯福的特使前往日本,敦促天皇接受美國對日俄戰爭的調停。1906年他前往古巴,調處了一場可能爆發的內戰,這年9至10月份,他還擔任古巴臨時總督。

從1906年以後美國政治活動的各種跡象可以清楚地看出,羅斯福已選定塔夫脫做他的接班人了。塔夫脫的母親並不支持,她說:“我不想讓我的兒子做總統。他生就一個當法官的頭腦,而且他喜歡搞法律。”但是,他的妻子海倫·赫倫卻極力勸說他競選總統。

1908年1月,羅斯福利用他的威信,開始發動共和黨的各級組織以保證塔夫脫的提名。在各種公開場合,羅斯福都聲稱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應自由推選出其總統候選人。但在5月底,他私下對朋友誇耀說,他已經決定不再競選連任,他能夠使大會提名塔夫脫為候選人。果然不出羅斯福所料,這年6月在芝加哥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塔夫脫在第一輪投票中就以702票的絕對優勢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眾議員詹姆斯·謝爾曼獲副總統提名。

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在丹佛召開的。像塔夫脫那樣,威廉·布賴恩也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提名。這位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民主黨領袖已是第三次被本黨代表大會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了。雖然一再失敗,布賴恩卻不屈不撓。他善於傾聽人民的呼聲,反對特權階級的專橫霸道行為,所以在代表大會上他仍能享有最高的威望。當布賴恩再一次獲得提名時,代表們在會場上歡呼雀躍,“這種慶賀的盛況史無前例,持續了一個半小時。”

布賴恩所提出的競選口號是“讓民眾來執政”。他說,1908年政府麵臨的抉擇是一切服從民眾的意願還是讓政府保持自己的特權。這番話對布賴恩說來已是老生常談了。不過,他這次不再提銀本位製,講話時也不帶過去那種民粹派的口吻了。羅斯福為共和黨設計的進步主義的改革綱領,特別是控製托拉斯的政策,得到了美國廣大中產階級的擁護。正是由於羅斯福的出謀劃策,塔夫脫在許多方麵就占有優勢。

不過,在競選運動的初期,布賴恩卻表現得非常出色,塔夫脫卻收效甚微,他那充滿統計數字和參考資料的冗長講稿,使觀眾感到索然無味。後來得力於羅斯福的指點,塔夫脫的情況才逐漸有所好轉。“老夥計,狠狠地抨擊他們!”羅斯福向他麵授機宜說,“不要隻是回答對手提出的問題,而要向他發起進攻,千萬不要讓他有喘息的機會。”塔夫脫馬上依計而行,他說布賴恩的觀點“充滿詭辯之詞”,如按其主張去做,必然導致“企業的癱瘓”。布賴恩反駁說,1907年的金融危機出現在共和黨執政時期,並不是民主黨人造成的。布賴恩聲稱,羅斯福在執政期間雖然成功地實行了反托拉斯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都是從他那裏抄襲去的。布賴恩的意圖是借助羅斯福的聲望造成自己的優勢,但卻導致他們之間激烈的交鋒。9月間,幾家有影響的報紙披露了一批從標準石油公司檔案裏發現的文件,這些文件記載著某些政界顯要同石油大亨之間秘密交易的情況,其中牽連到民主黨競選活動的財務總管———俄克拉荷馬州州長查爾斯·哈斯克爾。這下給共和黨人抓住了把柄,羅斯福攻擊布賴恩“不誠實”,因為在上述醜聞被揭露出來之前,他一直佯裝不知。這就使競選形勢對布賴恩變得不利了。

另外,布賴恩讚成鐵路國有化的主張,也受到羅斯福和塔夫脫的批評,他們認為這是十足的社會主義。布賴恩改變了他的說法,承認國民可能對國有化尚缺乏準備。但這樣一來,更加強了他的激進分子的形象,使企業界和華爾街進一步投入了共和黨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