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3)(1 / 3)

這是一份英國截獲和破譯的加急電報,是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用密電拍發給德國駐墨西哥公使的。這份後來被人們稱作“齊默爾曼照會”的文件稱,如果美國和德國之間發生戰爭,該公使可向墨西哥政府提議結盟:墨西哥加入對美作戰,將可收回“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等失地”;此外,該公使還應請求卡蘭薩總統邀請日本加入新的反美同盟。3月1日,這份照會在報紙上披露,一時之間反德怒潮席卷全美各地。3月17日有消息傳來,俄國發生了推翻沙皇政權的革命,建立起臨時性的共和製政府;同時也在3月間,德國潛艇共擊沉了5艘美國商船,威爾遜由此斷定,德國已對美國開戰,宣布這一戰爭存在的時刻已經到來。

1917年4月2日在國會非常會議上,威爾遜宣讀了他要求參戰的谘文,在谘文中,他謹慎地把德國人民和德國政府區別開來,稱後者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這個政府把人道與權利的一切考慮統統棄置不顧,並且胡作非為。”在談到美國參戰的目的時,威爾遜說:必須使世界適宜於民主的推行。世界和平必須樹立在經過考驗的政治自由的基礎之上。我們並不追求自私的目的。我們不想征服領土,也不想統治別人。我們不為我們自己索取賠款,我們將要慷慨做出犧牲,但不要求得到物質賠償。我們隻是捍衛人類權利的戰士之一。當這些權利得到了各國的信念和自由所能提供的最大保護的時候,我們便心滿意足了。

在論及正義的和平的可能性時,威爾遜聲稱:“我們將為我們一向最珍視的事業而戰———我們要維護民主製度,維護那些服從權威、以求享有對自己政府的發言權的人們所應有的權利,維護各弱小民族的權利與自由,維護經由自由的各國人民一致協力締造,因而必將給所有的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全、並使世界本身終於完全自由的一種遍及全球的正義統治。”威爾遜敦促國會通過決議,宣布由於德國政府的行動而存在戰爭狀態。4月4日和6日,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對德意誌帝國宣戰的決議。由約翰·潘興將軍率領的美國遠征軍隨即開赴歐洲作戰。12月7日,美國向奧匈帝國宣戰。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年多以後,美國政府在威爾遜理想主義外交思想的引導下,終於正式參加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大廝殺。

戰爭歇斯底裏

當國會宣戰之時,美國公眾對參戰的目的並無明確的認識。有數百萬美國人———反戰派社會黨人,德裔、愛爾蘭裔種族集團,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成員———是反對美國幹涉歐洲的戰爭的。某些進步派認為美國與這場歐洲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鬥毫不相幹,沒有必要卷入。他們抗議說這個國家的窮苦人民都被貪得無厭的投機商們用暴力壓迫著參加了戰爭。進步派共和黨人喬治·諾裏斯就曾斷言:“我們是由黃金掛帥來參戰的。”多數美國人雖然支持參戰的決定,但並不真正理解為何而戰,也不了解他們新的敵、友的戰爭目的。鑒於這種情況,威爾遜總統乃試圖賦予美國參戰以道義和利他主義的含義,用強烈而動聽的民主政治的辭藻來描繪他的政策,使之披上為上帝而戰的正義法衣。

根據國會1917年4月14日通過的一項法令,美國政府成立了“宣傳委員會”以動員輿論支持戰爭行動。該委員會的主席喬治·克裏爾據稱是一身兼備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春花怒放式想象力、層出不窮的獨創性和無限飽滿的幹勁”的人,他會同新聞記者製訂了一套自願的新聞檢查製度,既能使公眾及時了解國際形勢,又能保障高度機密的消息不至於泄露。他動員了十幾萬演說家、作家、藝術家、演員和學者進行了美國曆史上規模空前龐大的宣傳運動。

這種宣傳的結果,使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接受了官方的政策。宣傳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強調美國是為“促進全世界自由和民主事業而戰;另一方麵,則是用駭人的筆調極力渲染德國人的威脅,說他們都是些窮凶極惡的野蠻人,為了滿足貪婪的欲望而掠奪歐洲和征服世界。

有些傳聞,像德國人肢解比利時用兒童和被打死的士兵屍體製造肥皂,都是從外國宣傳機構傳出來的。這種宣傳在國內掀起了人們的戰爭狂熱和極端仇視德國人的偏激情緒。美國人不再演奏德國音樂,許多州禁止教授德語和用德語做禮拜,德國泡菜改名為“自由白菜”,德國風疹改名為“自由風疹”;在辛辛那提,甚至規定酒吧間的小吃部停止供應德國風味的椒鹽卷餅。有些德裔美國人和反戰分子被扣上德國間諜的帽子而受到人身迫害。如作為進步派領袖投票反對參戰決議的拉福萊特,其模擬像在麥迪遜城被火焚,被逐出麥迪遜俱樂部,並受到他心愛的威斯康星大學大部分教師的公開譴責,明尼蘇達州公共委員會還要求將他趕出參議院。令人感到荒唐可笑的是,克裏爾委員會經常發布一些消息,含沙射影地說一切不同意戰爭的言論都是不愛國的,和平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都在暗中同情敵人。任何不同意見都成為懷疑的對象。由於害怕德國人的陰謀顛覆活動,美國人終日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