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二十年代的繁榮(1)(1 / 3)

“俄亥俄幫”醜聞與哈定總統之死

在威爾遜為國際聯盟奔波精疲力竭之時,美國又迎來了1920年的總統大選。從這時的競選形勢看,任何過得去的共和黨候選人都會贏得總統職位。共和黨內政客的活動十分頻繁,主要是自1900年以來領導該黨的首要人物或者已經謝世,或者已經隱退,因此湧現出一批二流人物來角逐領袖職位。西奧多·羅斯福於1919年去世,這樣他的追隨者倫納德·伍德將軍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競選最為有力。伊利諾斯州州長、前國會眾議員弗蘭克·洛登也是一位大有希望的人選,他得到企業界和西部農業集團的支持。另外,還有試圖團結舊日的反叛者但沒有成功的加利福尼亞州國會參議員海勒姆·約翰遜,總是看起來有希望但每次都與總統職位無緣的威斯康星州國會參議員羅伯特·拉福萊特,宣布自己是共和黨人並準備接受提名的赫伯特·胡佛;再就是一些在本州受到擁護、但缺乏全國性聲望的人物,如俄亥俄州參議員沃倫·哈定。

1920年6月8日,共和黨在芝加哥召開代表大會提名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在第四輪投票結束後,總統候選人仍未產生,提名會議在6月11日顯然陷入了僵局。這時,哈定的競選經理人哈裏·多爾蒂一刻不停地抓緊做工作,努力使哈定成為各方在做出妥協時必然選擇的對象。

當天夜裏,共和黨領袖們在黑石飯店13號樓的一個房間開會。他們決定選擇哈定,因為哈定的保守觀點很符合他們的心意。哈定曾宣稱,這個國家所急需恢複的“不是英雄主義,而是調養創傷;不是各種濟世妙策,而是正常狀態;……不是進行實驗,而是保持平衡;不是沉湎於國際理想,而是維護優勝的國家地位。”次日淩晨兩點鍾,黨魁們把哈定召來,告知這一決定,並問他是否覺得有理由不提名他為候選人,哈定考慮了10分鍾,回答說,他沒有理由不應成為總統。代表們同時提名馬薩諸塞州州長卡爾文·柯立芝為該黨的副總統候選人。柯立芝近日聲名大噪,因為他在波士頓市的一次警察大罷工中宣布:“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均無權舉行危害公眾安全的罷工。”這一立場,恰好迎合了當時正對所謂“赤色威脅”惴惴不安的公眾的期望。

民主黨人在舊金山聚會,這是他們第一次在落基山以西召開代表大會。由於分歧嚴重,他們投了44輪票才選定,以俄亥俄州長詹姆斯·考克斯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曾任威爾遜政府海軍部助理部長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被推選為考克斯的競選夥伴。威爾遜的追隨者們強烈要求在競選政綱中提出國際聯盟的問題,他們企圖借此來實現威爾遜的希望,使這次大會成為一次“偉大而莊嚴的人民複決。”在他們看來,尚未加入國聯的國家都是在世界上形象不好的國家,“革命的墨西哥,布爾什維主義的俄國,無法形容的土耳其,以及———美利堅合眾國。”但由於保守主義者們的反對,威爾遜派國際主義者不得不做出妥協,即容許對國聯盟約加以修改。民主黨人的競選綱領回避禁酒問題,對愛爾蘭表示同情,許諾減稅並讓菲律賓獨立。在國聯問題上,它體現了威爾遜派的要求,同時又含糊其詞地反映要求接受洛奇保留條款的民主黨人的論點。它宣稱,民主黨人讚成不附削弱性保留條款,立即批準和約;但是不“反對接受一些使美國對國聯夥伴國的義務更清楚、更具體的保留意見。”共和黨方麵也擬訂出一份令選民難以領會和理解的競選綱領,其候選人哈定發表的演說更是有意把爭端變得模糊起來。一位共和黨人不無得意地評論道:“那些演說有一半你如果匆匆閱讀,就會覺得是讚成國際聯盟的;如果細心閱讀,那就可以判別出字字都是反對國際聯盟的。還有一半演說如果你漫不經心地去閱讀,就都是激烈反對國際聯盟的;但如果有所判別地來閱讀它們,那就篇篇都可解釋為讚成國際聯盟的。”

選民們對於1917年以來國內的種種緊張與不和———戰爭、征兵、生活水準的下降、國際聯盟之爭、擔心俄國布爾什維主義會擴散到美國的“赤色恐慌”,等等———早已感到厭倦,共和黨人便充分利用了選民的這種心情。這種不滿很多都是針對威爾遜本人,許多共和黨人因此把矛頭不是對準考克斯,而是對準了現任總統。洛奇揚言:“威爾遜先生和他的王朝,他的繼承人和指定人,或者依附於他的任何人,任何曾經卑躬屈膝為他的目的效勞的人,都統統必須加以驅逐,使他們脫離一切控製權,脫離對合眾國政府的一切影響作用。”民主黨人曾因操持戰時經濟、經曆種種困難而受到損害,致使他們的政黨分裂為許多互相爭鬥的利益集團,他們對於從戰時過渡到和平也同樣處置失當,結果造成嚴重的經濟失調。中產階級不滿於戰後的通貨膨脹,工人階級忿恨於實得工資減少和罷工被鎮壓。民主黨政府此時既失去保守派的支持,又因在巴黎和會上一再妥協而遭到自由派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