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羅斯福新政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4)(1 / 3)

羅斯福任命了好幾個黑人擔任聯邦政府的重要職務,還任命了美國第一位女部長———勞工部長弗朗西絲·珀金斯。熱心於社會活動、同情勞工的羅斯福夫人更是奔走於各地,樹立了第一夫人的新形象,贏得公眾的信任和尊重。新政所開創的福利國家道路至今仍不失其積極的現實和借鑒意義。羅斯福無意發動一場革命,也無意為美國創建一種新的體製結構,更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他要在美國“實行社會主義”。實際上,他隻是代表美國資產階級中的自由派,試圖通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改革,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製度。他是在設法醫治美國資本主義的疾病,力圖通過護理使它恢複健康,由於常規療法不再奏效,他才選取了試驗性的療法。這正如他本人所言,“要進行大膽、持久的試驗”。從當時實施的情況和它產生的影響來看,毫無疑問,羅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衝破孤立主義羈絆

1936年,羅斯福雖然以絕對優勢贏得了連任總統競選的勝利,但是在對外政策上卻受到孤立主義的種種束縛和製約。1937年至1939

年間,正當德、意、日法西斯著手掠奪更多領土並使世界更加瀕臨大戰的邊緣時,美國人卻在怎樣才能最好地確保自己“不卷入”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而無休止的辯論。孤立主義者堅持認為,美國應當避免喬治·華盛頓等開國先輩們所感歎的那種“糾纏不清的同盟”,避免對世界的安定做出集體保證的任何承諾,美國決不應承擔任何責任去幫助維護世界和平,他們隻願意與歐洲貿易但不介入其內部事務。

這一時期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潮的盛行,具有深刻的曆史根源和現實的土壤。它在美國曆史上是一股頑強的傳統勢力,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製訂過程。從1796年到1941年的145年期間,孤立主義有地理上的因素,即美國有與歐洲遠隔重洋的地理條件,而且當時美國的實力弱小,還不足以使它與歐洲列強抗衡。美國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維護國家獨立,發展經濟,在北美大陸擴張,它當時沒有力量也沒有必要卷入歐洲糾紛之中。當然,美國也要竭力反對歐洲列強插手西半球。

到了19世紀末期,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它迫切需要開辟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1898年的美西戰爭使美國進入了海外擴張的新時代。

但是,在對外活動中,美國仍堅持不與歐洲發生過分密切的政治聯係,恪守著孤立主義的信條。

美國介入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其說鼓勵了“國際主義”,毋寧說更加刺激了孤立主義。一種企求確保美國不卷入歐洲事務和歐洲戰爭的心願,開始在國會和公眾輿論中高漲起來。曆史學家恩格爾·

布雷希特等尖銳地指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承擔重大責任的不僅僅是德國,英、法協約國一方也難辭其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同美國軍火商和國際金融界有著密切的聯係,他們殘酷無情地追逐利潤,這就煽動和延長世界各地的衝突。1934年2月由共和黨人、北達科他州參議員傑拉爾德·奈伊提出的一項議案,得到參議院的批準。奈伊要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大公司與英法軍火交易的內幕進行調查。以奈伊為主席的調查委員會向國會提交了長達數千頁的報告,其結論是,美國參戰既不是為了“拯救世界民主事業”,也不是為了“保衛美國利益”,而是利潤攫取者的陰謀。威爾遜知情不報,也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在一定意義上說,奈伊委員會的報告揭露了一部分真相,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錯誤的。但是30年代的國際環境與威爾遜時代已大不相同,羅斯福入主白宮之日正是希特勒攫取權力之時。在此背景下,繼續奉行孤立主義的對外政策無異於縱容日益囂張的法西斯主義逆流。

被孤立主義者把持的國會決心防止美國再度陷入歐洲戰事。1935年它否決了羅斯福提出的關於美國加入國際法庭的建議,以後又連續3年通過中立法,禁止向任何交戰國銷售軍火和提供貸款,禁止美國人乘坐交戰國船隻,美國商船也不準進入戰區。孤立主義者們自認為這樣做就可以把美國和歐洲分開,然而他們這種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做法隻能使侵略者有恃無恐。

1937年夏,新的世界大戰的陰影已經投射到地球上空。在遠東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大舉侵華,挑起全麵的中日戰爭;在西方,德、意法西斯則在歐洲和非洲瘋狂地進行侵略。對此,羅斯福總統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