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門”事件是由美國的人質問題引發的。80年代中期,國際恐怖主義,特別是海灣、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十分猖獗,各種恐怖主義組織都在這一地區頻繁活動。西方國家在黎巴嫩的外交官、傳教士、新聞記者和牧師等,經常遭到它們的綁架。由於美國長期以來推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受到阿拉伯各國人民,特別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強烈譴責。
裏根上台後,美國在中東實施“低烈度戰爭”戰略,直接幹預中東事務,激起中東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感,美國成為恐怖組織攻擊的一個主要目標。美國駐外機構及其各類人士,不斷地遭到襲擊和綁架。在1984到1985年上半年,美國駐貝魯特外交官威廉·巴克利、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本傑明·韋爾、天主教神甫馬丁·詹科等7名美國公民先後遭到綁架。
綁架人質的“伊斯蘭聖戰組織”,是伊朗的一個專門從事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組織———“伊斯蘭解放運動”控製下的恐怖主義組織,該組織的領導人哈米希是霍梅尼的親信,他控製著黎巴嫩的真主黨和呼聲黨,對中東各恐怖主義組織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哈米希是一位極端的激進分子,堅決反對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言和。
為使人質獲釋,包括總統裏根在內的美國高層領導人做了許多努力。美國一開始曾試圖通過敘利亞政府同恐怖組織接觸,以求使人質早日獲釋。但該組織提出了美國難以接受的條件,比如,要美國幫助釋放關押在以色列、法國和科威特境內的黎巴嫩戰俘,否則絕不釋放美國人質。他們甚至揚言,如果不答應他們的條件,人質將逐個被“解決”掉。為了證明他們是說話算數的,於1985年下半年處死了巴克利。後來,美國發現“伊斯蘭聖戰組織”是由伊朗控製的,於是對敘利亞失去了興趣。
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美國支持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上台,他推行敵視美國的政策,並扣押了美駐德黑蘭的大使館人員。從此美伊關係急劇惡化。美國指責伊朗搞恐怖主義,對其實行經濟製裁和武器禁運,並斷絕一切往來。在這種形勢下,隻要伊朗拒絕與美國接觸,被綁架的人質就毫無獲釋的可能。而此時美國國內要求解救人質的呼聲越來越高,人質家屬和社會輿論給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1985年7月,就在裏根為人質問題心急如焚的時候,伊朗方麵伸出了橄欖枝,它願意與美國通過談判來解決人質問題。霍梅尼之所以做出讓步,主要是因為經過了6年的兩伊戰爭後,伊朗國庫空虛,武器裝備嚴重短缺,迫切需要與美國作軍火交易。
裏根獲知上述信息後,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馬上作出反應,他召集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國防部長卡普·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比爾·凱西等人進行緊急磋商。凱西、麥克法蘭認為,同伊朗進行談判,不僅給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是影響霍梅尼以後伊朗政局的絕好機會。霍梅尼身患重病,必將不久於人世,繼任者很可能是溫和派拉夫賈桑尼,這一派對美國的敵意稍輕一些,便於美國將來施加影響。
由於此舉關係重大,直接影響到美國的人質安全和美國在中東的整個利益,因此必須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在裏根的堅持下,國家安全委員會承擔了這項艱巨的任務,開始了同伊朗的秘密談判。1985
年9月,滿載著“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藥等武器裝備的運輸機飛抵伊朗,隨即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此後,美、伊代表多次在歐洲秘密會晤,雙方的軍火交易一直在暗中進行。
與此同時,在美國政府決策者中間,在是否繼續同伊朗打交道的問題上出現了尖銳的分歧和爭論。在1986年1月召開的一次絕密會議上,國務卿舒爾茨和國防部長溫伯格都表示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美國自霍梅尼上台後一貫反對任何國家向伊朗出售武器,如果美國自己反而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必然會受到所有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盟國的譴責。他們還指出,如果美國向恐怖分子妥協,隻會鼓勵他們綁架更多的美國人。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新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波因德克斯特等人則力主繼續執行這項計劃,認為同伊朗打交通是確保人質獲釋的唯一途徑。最後,裏根總統拒絕了舒爾茨和溫伯格的意見,而同意了凱西等人的建議。
從1986年4月至11月初,美伊之間進行了一輪新的更大規模的交易。在此期間,又有兩名人質即詹克和雅各布森先後獲釋。但同時,又有一些美國人由於伊朗內部激烈的派係鬥爭而被一些極端主義分子綁架,使來之不易的武器換人質的價值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