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 / 2)

門捷列夫,俄國化學家。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於1834年出身於西伯利亞托波爾斯克的一個窮苦家庭。他是家裏的第14個孩子。父親去世後,母親帶著他們艱難度日。中學畢業時他的理想是考入莫斯科大學,但最終未能如願,隻得進了彼得堡師範學院,並於1856年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碩士學位。1957年1月,門捷列夫榮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1月至1861年2月,他到德國海登堡大學本生實驗室留學,1865年獲得博士學位,接著獲得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職稱。

在被任命為彼得堡大學教授以後,門捷列夫執教無機化學。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元素達63個(包括燃素和熱素),可是它們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係。在講授這些元素的性質時,門捷列夫發現很難使學生對它們有一個全麵係統的認識。怎樣才能把課教好呢?門捷列夫陷入了苦惱之中,他想:“如果這些元素之間有一定的聯係,那樣學生就很容易從一種元素的性質去推斷另一種元素的性質了,我講起課來也容易多了。”可是怎樣才能發現這些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呢?門捷列夫準備進行探索。

早在這以前,很多人就已經開始探索元素之間內在聯係的規律性了。1789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就把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按照氣體、金屬、非金屬、土質分為四大類;1929年,德國的德貝萊納又把54種元素中的15個,每三個一組,分為五組,每組元素都有相似的性質,他把它們稱為“三素組”;1862年,英國的尚古都刻製了一個元素柱,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漸遞增的規律排在柱形的螺旋線上,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列在一條垂線上;1964年,德國的邁耶爾提出了“六元素表”,每隔六個元素為一組;1866年英國的田蘭茲提出了“八音律”,認為每隔八個元素化學性質就會重複一次。此外,英、德、法、美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均作過這方麵的探索。前人的探索為門捷列夫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少走了許多彎路。

有一天,家裏幾個仆人在一起玩撲克牌。撲克有黑桃、紅桃、方塊、草花四個花色,它們可以按照2、3、4……10、J、Q、K、A的序列進行排列,也可以分別進行組合。門捷列夫似乎從撲克牌上得到了啟發。“化學元素能不能像撲克牌一樣進行排列組合,然後對它們的性質進行研究呢?”

想到這兒,門捷列夫似乎茅塞頓開。他用厚紙做了許多小卡片,上麵寫出元素名稱、符號、質子量、化學反應式及其主要性質。這類似於一副撲克牌。以後的幾個月中,不論走到哪兒,門捷列夫都隨身攜帶這副撲克牌,有空的時候就玩起撲克牌來,不斷地進行各種排列組合,尋找它們可能存在的內在規律。

一天晚上,門捷列夫一直工作到了淩晨,而早上他還要到外地去辦事。

“先生,來接你的馬車已經等候在門口了。”大約六點半的時候,仆人安東走進了書房對他說。“把我的行李整理好,搬到車上去。”門捷列夫一邊應答著,一邊還在擺弄他的撲克牌,這時他似乎已經有點眉目了,但又不能準確地排列起來。他還想試試看。過了片刻,安東又走了進來:“先生,得趕快走了,否則要誤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