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幼院的建立
1917年9月,順直省區(包括直隸、京兆兩省區,即現在的河北、北京地區)發生了大水災,淹了103縣,19045村。受災的百姓有635萬餘人,田畝25萬餘頃。這是一場巨大的水患。那時熊希齡奉命督辦水災善後事宜,因見到災民乏食,有的甚至將兒女遺棄路上或標賣,遂於1917年11月間,督辦京畿一帶水災河工善後事宜,在北京設立慈幼局,收養災民的兒女,聘請英斂之(天主教徒)任慈幼局局長,由京畿水災賑濟聯合會在存款項下撥發慈幼局開辦費及經常費用。慈幼局分兩個所,一所專收男孩,一所專收女孩,總共收了男女兒童千餘人。慈幼局地址在西安門內府右街培根女學校舊址。開辦時間為1917年11月20日。1918年回月間,慈幼局租了二龍坑鄭王府花園,將男生遷到新址,女生仍留舊址。水災平息以後,有些兒童先後被他們的父母領回。最後剩下了二百多名兒童無人認領,無處可送。因此水災督辦處不得不設一個長久性的機關,來教養這些兒童。當時,在北京城裏找合適的地方蓋房子很困難,結果經大總統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內務府商量(因民國有優待清室條件,這時紫禁城內博儀的小朝廷還存在),將香山靜宜園的地皮撥出,建築慈幼院的男女兩校。
在慈幼院建立之前,香山曾有一所學校,名靜宜女子學校。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廷退位以後,西山一帶居住的貧苦旗民,子女沒有機會受教育。喀喇沁王福晉領銜,奏請於前清隆裕皇太後,許她借用靜宜園這個地方,籌劃設立靜宜女子學校。這時,熊希齡任熱河都統,曾提助公款,並募了捐款,把破舊房屋加以修理,成立了靜宜女子學校。數年間,靜宜女子學校的畢業生有幾百人。這一時期園內還成立了一個靜宜園董事會,會長是趙爾巽,專管園內租地和一切自治之事。用所得租息,作靜宜女校的經費,並作為修整馬路、栽培樹木及設立園警的用度。1917年水災期間,熊希齡建議以工代賑,撥了六萬銀元,由京兆尹雇用許多災民,修通了西山的馬路,由萬壽山起經八大處到阜成門,取名叫仁慈路。此路修成,使從北京城裏去香山的交通更加便利。
得到靜宜園這個校址以後,熊希齡與水災督辦處坐辦陳漢第、羅振方商議,決定建一所可以容下千多人的大規模的慈幼院。建校工程於1919年2月17日動工,至年底男女校舍竣工。在工程結束之前,慈幼院於17日間聘請施今墨到校主持教務,規定學科。後來施今墨任副院長,直至1920年10月3日慈幼院舉行開院儀式後才因事辭職。
慈幼院初建時分為男女兩校,男校在靜宜園的東北,原是一片空地,大約二百餘畝,即現在香山公園管理處和香山別墅所在的地方。女校的地址,乃是前清皇室的寢宮,名中宮,即解放後的香山飯店舊址。原男校的食堂,即現在香山別墅的餐廳;原女校的食堂,即香山飯店的餐廳。近年來這裏拆了院牆,增開了越過溝塹直通馬路的大門,以便餐廳對外營業。香山慈幼院總院,現在是香山公園管理處的所在地,總院的大鐵門依然如故。從大門的鐵柵望進去,直視鎮芳樓。此樓為河南省籍的張鎮芳先生捐四十萬元所建,故用捐款人張鎮芳之名命名。這座樓原來是慈幼院的董事會、評議會、院務會等開會的地方,現在作了香山公園管理處的辦公樓。總院鐵門外北側順石階而下有一方形廣場,圍繞廣場四邊有一米餘高的看台兩層。這裏原是慈幼院學生們春秋兩季開運動會的地方,平時是足球場。解放後,這裏一度變為桑園,現在植滿了蘋果樹。
慈幼院男女兩校校舍落成以後,盡管熊希齡認為尚有不完備的地方,準備慢慢添補,但就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在殘破的舊中國,一所學校能占據靜宜園這樣風景優美的地方作校園,能建成如此規模的校舍來教養貧苦無依的孩童,也可說是難能可貴的了。
初建成的男校,有教室十三所,宿舍八所,玩具陳列館一所,音樂館一所,幼稚園一所,屋內體操場一所,旱冰場一所,跑馬場一所,球場一所,遊泳池一座,競駛池一座,養病室一座,校醫診察房一所,四股(事務股、教務股、保育股、職業股)辦公室一所,總管理處一所,兒童圖書館一所,教員宿舍二所,浴室、洗衣室、廁所、食堂、廚房各一所;另有工場、商場、農場、市政所、警察所、市議會、電話局、郵政局、審判所、烹飪室、中西飯店、庫房等單元用房,共計七十七所。女孩的一套房屋設備與男孩相仿,另有養蠶室及男女兩校共同的理化館,共四十六所。此外尚有兩校附屬的單位:甘露旅館一所,避暑房屋十六所,還有銀行、照相館等,共二十一所。1921年10月,男女兩校新宿舍落成,係西式三層樓房,以校訓“勤、謙、儉、恕、仁、義、公、平”命名。男生編勤、謙、儉、恕四村,女生編仁、義、公、平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