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8日,曾昭掄默默離開人世,這位一代英才無子無女,其骨灰被他的遠方親屬捧去灑入長江。

曾昭掄在武大將近十年的生涯中,為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為振興武漢大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刻苦鑽研、辛勤耕耘的治學態度和遠見卓識、勇於開拓的英才膽略,永遠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曾昭掄與俞大絪

俞大絪,浙江紹興人,英語語言文學家。1905年生於浙江山陰,幼年在長沙、上海生活。1927年與曾昭掄結婚。1931年畢業於滬江大學。1934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1936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7年,在巴黎大學進修。抗戰爆發後回國,任教於重慶大學。1946年赴哈佛大學進修。1948年回國,先後在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和香港任教。1950年,任教於燕京大學,1952年院係調整,改任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曾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期間,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於1966年8月25日含冤辭世。

俞大絪對英國語言文學有很高的素養和深入的研究。在1931年曾研究過約翰·曼斯菲爾的作品,1943年又研究英國當代詩歌傾向。從事英國語言文學教學近30年,曾開設過英語選讀、英國小說等課程,主要從事高年級英語教學。晚年集中精力編寫教材,培養青年教師,為青年教師開課,進行個別輔導,耐心指導、嚴格要求,認真批改作業,使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她運用多年英語教學經驗和英國語言文學素養,潛心編寫全國統編教材《英語》第五、六冊,受到各方重視和好評。

俞大絪是曾國藩的曾外孫女,陳寅恪的表妹。俞大絪在北大西語係英語專業以飽學擅教聞名。她把守英語基礎階段學習的關口,一方麵鞏固並加深學生的語言基礎,同時又善於引導學生逐步從語言學習過渡到英、美文學(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隨筆等不同體裁)的學習。與此同時,俞大絪為北大英語專業青年教師製訂每個人的進修計劃和閱讀書單,為他們講課,組織課堂討論,個別批改作業,進行輔導、檢查。她的熱情、認真、細致和嚴格而又循循善誘的態度和方法,為北大英語專業造就和培養了一隻優秀的英語教師隊伍。

曾昭掄和俞大絪結婚40餘年,兩人一直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盡管有時因為工作需要而長期分居,但從來都沒有影響過二人之間的感情。曾昭掄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時,俞大絪在上海任職。1958年曾昭掄來到武大,俞大絪一直留在北京。曾昭掄夫婦沒有子女,但互相關心的程度有增無減。每年寒暑假曾昭掄從北京回武大,俞大絪每次都替他安排具體生活,體貼入微,包括鞋子若幹雙,放襪子的箱子,放襯衫的箱子,衣服、大衣掛在什麼地方,每天的食譜,服藥時間等等均寫成卡片,貼在醒目的位置,並交保姆一分,叮囑再三。特別是曾昭掄1961年患癌症後,俞大絪開始動員他調回北京,曾昭掄十分珍惜自己三年來的辛勤勞動成果,沒有同意。從此以後,每次她都送曾昭掄到武大,把生活、休息、服藥、定期體檢等安排就緒後才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