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人中龍鳳(1 / 2)

康熙,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1662年-1722年在位。他死後廟號為聖祖(即清聖祖),生時年號為康熙。人們習慣以年號代之,稱他為康熙、康熙帝、康熙大帝。

康熙生活的十七、十八世紀,世界上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本主義的曙光劃破了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人類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夜與晝、血與火、退與進、死與生的悲喜劇。一時間,哲人如星,英俊如雲,怪傑梟雄,交相輝映。

時勢造英雄,也造就英雄的對手。在一向平庸的各國封建君主中,此時突然湧現出一批偉岸之君,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二世(1661年-1685年在位)、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61年-1715年在位)、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1682年-1725年在位)等,他們無一不顯示出時代賦予的偉人性格,無一不創造出前無古人的業績。他們一方麵以百倍的瘋狂和無情的手段,鎮壓革命派、維護專製王權;一方麵不得不打開窗口,吸納資本主義的清新空氣,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經濟、貿易政策,發展工場工業,進行海外擴張,為其國家進入近代文明創造必不可少的條件。

康熙,是與此同時,在中國上空閃耀的一顆同樣奪目的帝王巨星。康熙的文韜武略,遠勝於與他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君主。他雄踞九五、橫掃六合,平藩伐準、恩威並施,有效地奠定了中華帝國的遼闊疆域,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高度統一。他勵精圖治、寬民裕國,發展生產、弘揚文化,使中國封建社會步入了發展的巔峰--康乾盛世。

康熙的所作所為,又仿佛遠離於與他同時代的那些著名君主。他和他的帝國,在世界激烈變革的風雷烈火之中,似乎依舊保持冰清玉潔,至多有冷眼向洋看世界,卻絕無熱風吹雨灑江天。

外表的繁華,內裏的悲涼;絕對的前進,相對的落後。同一時代,時代的差距;同屬偉人,偉人的迥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事的滄桑變化,人們愈益為之感到困惑。

然而,這是從史載康熙事跡中產生的思考和困惑。這種思考和困惑太過沉重,乃至於忽略了康熙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你能從這種思考和困惑中認識到,康熙--原來的康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嗎?

不,康熙在那裏往往隻是一種象征,一個符號,一個千篇一律記載出巡、冊封、祭祀、征戰、任免等等的帝王本紀的傳主。

那麼,影視中的康熙是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王朝》裏陳道明扮演的康熙,《康熙微服私訪記》裏張國立扮演的康熙,《鹿鼎記》裏溫兆倫扮演的康熙,《雍正王朝》裏焦晃扮演的康熙……那些康熙太接近編劇和演員的本色。那些編劇和演員或者不知道曆史、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足以驚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的戲劇性,而去挖空心思編造所謂的戲劇性;或者不知道,曆史、曆史人物的重要關節點,不能打文學藝術的旗號進行虛構,就像不能虛構關公戰秦瓊一樣,否則隻能製造認識上的混亂。他們以影視形象介紹給我們的康熙,不是太虛狂,便是太平民;不是太高深,便是太世俗……均似缺少內在的、隻有康熙才會有的那種氣質和魂魄。

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康熙,不是原來的康熙。康熙,是人中龍鳳,我們就從龍鳳說起。

傳說古老中國的東方有一座湯穀,湯穀之中有一株參天的扶桑古樹,樹上棲息著十個太陽。每至黎明,其中之一便在湯穀中沐浴,將水與天染成金紅,然後從扶桑頂端噴薄而出,開始將光明灑向人間的一日行程。圓圓的太陽如何飛升?人們認定,是日之精--一隻神異的三腳神鴉馱負她,於是便有了對鳳鳥的圖騰崇拜;又說黃河流域中段有一個不分四時晝夜的燧明國,國中有一棵屈盤萬頃的火樹名燧木,一日一隻似梟的神鳥飛來啄樹,迸出了燦然的火星,燧明國首領見了心中一動,取其枝鑽出了火,他們為自己取到神奇的火而自豪,於是號為燧人或炎帝。他們崇拜火,進而崇拜在天之火--太陽。他們崇拜給他們帶來火的神鳥,進而將神鳥幻化成日之精魂--三腳神鴉,作為了他們的圖騰神,這就是原始的鳳。

據傳說,古老中國的西方有一座昆侖山,昆侖山上有一對兄妹--女媧與伏羲。有說女媧造人,又說女媧與伏羲於天地開辟之際結為夫妻,成為人類的共同始祖。而伏羲家鄉遠在南方雷澤,伏羲之母華胥,在雷澤無意間踏上了雷神的巨大足印,有感而孕,生下了他。遠古的雷澤雨量充沛、溫暖濕潤,有無數蛇鱷、灣鱷、揚子鱷棲居其中。鱷遇雨則鳴,鳴則用尾鼓其腹,發出"蓬蓬"的聲音。伏羲氏族以漁獵畜牧為生,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和豬,鱷的頭部像牛,有"產牛"之稱,與雷雨有關,於是被加上牛角,成為牛首鱗身、伏羲氏族崇拜的圖騰神--雷神,這就是原始的龍。女媧人首蛇身,伏羲蒼龍之相,他們都是以龍為圖騰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