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死後,一種傳言不脛而走:順治帝沒有死,他是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了。這便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順治出家”。人們懷疑順治出家未死的根據,除了文人雅士揣摸順治意願、在詩文中做出的種種暗示(如吳偉業《清涼山讚佛詩》屢點“董”字,暗示董妃之死與清涼山佛的關係,並有“回首長安城,緇素慘不歡。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句,“回首長安城”兩句說順治幸清涼山不返,削發披緇皈依佛門後,回首帝京往事,淒惻慘然,而“房星竟未動”兩句則說,朝中雖以大喪告,然“帝實未崩也”)之外,最重要的是康熙曾經四次去五台山。
這是史實。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康熙侍奉祖母孝莊文皇後前行。當時孝莊文皇後已有七十一歲的高齡。山嶺峻絕,康熙親自下馬扶輦。路數折不可上,孝莊文皇後遂還,但仍命他代禮諸寺。
又雲,康熙每幸五台山,總要摒退隨從,獨登高峰。他最後一次謁五台,留下了一首詩:又到清涼境,岩卷複垂。勞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雨隨時節,寒霜惜大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
言詞極其悵惘哀痛。人們由此猜測,康熙是去五台山看望他的父親順治帝。而這最後的一次,順治已經過世了。
然而有人考證,順治確係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死於天花。正月初二那天,順治命他最寵信的太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廣安門外法源寺)祝發(剃頭),舉行代他出家的儀式。他本人也親臨觀禮,回來後略感不適,初四,沒有上朝。初五,宮中各殿楹聯門神盡撤。初七晚,朝中下令大赦,並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這是當時崇拜“痘疹娘娘”的風俗)。群臣這才知道順治染上了天花。
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也記載,當時他奉詔入養心殿,順治親口對他講:“朕患痘,勢將不起。”
初七日,宮中傳喪。順治之喪,經茆溪森禪師舉火焚化入葬。事見《五燈全書》。那麼,康熙四幸五台山做何解釋呢?
應該說,康熙去五台山,雖不能作為順治出家的根據,但確實與其父順治有很大關係。董鄂妃之死,使順治萬念俱灰。董鄂妃哀怨淒婉的聲音總在他耳旁縈繞:“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順治落了發,決意效法如來、達摩棄國出家,隻是在著名禪師玉林的勸導下,才暫時放棄了出家的念頭。為了製止順治再次萌發出家之念,玉林除了安排吳良輔作為順治出家的替身外,還特意安排順治去五台山——中國佛教徒心目中釋迦牟尼居住說法的靈鷲山——進香朝佛。就在五台山之行指日可待時,順治撒手人寰。
順治帝發喪之日,眾人“仰見皇太後黑素袍,禦乾清門台基上,南麵扶石欄立,哭甚哀”。龍鳳文化碰撞中犧牲的,畢竟是她自己親生的兒子。
灰飛煙散,何處尋覓兒子的孤魂?母親最知道兒子的心,隻有五台山,隻有浸透兒子血淚的五台山。
康熙侍奉祖母或遵祖母之命,四上五台山。他摒退侍從,獨自登上高峰,不單單肩荷著一顆滴著血淚的母親的心,而且懷著自坐龍庭以來(或許由於處境相似)對父親與日俱增的同情理解和深深的思念。五台山最高峰——海拔3058米的葉鬥峰的背麵,是四季不化的萬年冰雪。五台山菩薩頂,頂下環繞著檀林寶刹、法駕黃雲。想順治棄天下如敝屣,披緇合十,趺坐於寂寥山阿、漫漫雲海之上。頂上是晴空萬裏,陽光和煦,腳下是雷鳴電閃,雲滾雨急,他的內心猶如深潭,麵容似喜似悲,靜靜聽著山上塔簷殿角清越悠長的風鐸之聲,冷冷地望著山下如條條黃龍蜿蜒急下的澗水山洪……麵對父親的亡靈,康熙心中激起了什麼樣的反應,他在想些什麼,訴說著什麼呢?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最後一次謁五台山時,剛剛平定了三藩,收複了台灣。戰爭中局勢出人意料的變幻,迫使康熙反複思索過他是“龍”,還是“鳳”的問題。
他終於清醒。清醒,有時是一種莫大的痛楚。麵對父親的亡靈,康熙反複吟誦:“又到清涼境,巉岩卷複垂……”那何嚐不是對自己艱難思緒的歸納與總結?何嚐不是對自己痛楚的抒發與傾訴?他隻能麵對父親的亡靈,因為除了父親,再沒有人可能理解他——一個穩坐龍庭的勝利者——的痛楚。康熙的祖母孝莊文皇後,則是清初四大疑案中另一個疑案——“太後下嫁”的主角。孝莊文皇後下嫁多爾袞,正史並無記載,迄今也並沒有發現諸如“下嫁詔書”之類的鐵證,其根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皇父之稱。多爾袞始為攝政王,入關後加叔父攝政王,後又加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冬至祀天之時,再加皇父攝政王。自此,試策、本章、旨意,都改稱皇父。多爾袞死時被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翌年奉於太廟。
多爾袞既為皇父,身為聖母的孝莊文皇後顯然是同他結合了。於是有這樣的傳說,多爾袞授意大臣範文程在朝上雲:“攝政王雖為皇叔父,實乃以帝位讓上,猶父傳子也。上亦應以父視王,然否?”群臣道:“然。”“今聞王新悼亡,而我皇太後又寡居無偶。皇上即視王若父,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太後同宮。”臣道:“可。”太後遂下嫁攝政王。並有恩詔謄黃頒示天下,其略曰:太後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誌,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父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等人。太後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