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雛鳳展翅(6)(1 / 3)

與康熙過從甚密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這樣描述康熙的生活用度:從康熙皇帝可以任意地支配無數的財寶來看,由於他的國家遼闊而富饒,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然而,康熙皇帝本人的生活是簡單而樸素的,在帝王中是沒有先例的。實際上像康熙皇帝這樣聞名天下的皇帝,吃的應該是山珍海味,用的應該是適應中國風俗的金銀器皿。可是康熙皇帝滿足於最普通的食物,絕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他吃得很少,在飲食上從未看到他有絲毫鋪張浪費的情況……冬天,他穿的是用兩三張黑貂皮和普通貂皮縫製的皮袍……此外就是用非常粗糙的絲織品縫製的禦衣……陰雨連綿的日子裏,他常常穿一件羊毛呢絨外套,這種外套在中國被認為是一般的服裝。在夏季,有時看到他穿用蕁麻布做的上衣,蕁麻布也是老百姓家中常用的東西。除了舉行儀式的日子外,從他的裝束上能夠看到的唯一奢華的東西,就是在夏天他的帽簷上鑲一顆大珍珠。這是滿族人的生活習慣。

據載,康熙二十九年宮中用度,木柴七八萬斤、紅螺炭百餘萬斤,而明代分別為二千六百萬斤和一千二百萬斤。

康熙四十九年理藩院接待外藩賓客費用從八十萬兩減至八萬兩。康熙末年,光祿寺吃食錢糧(宮中飯費)每月最少隻有六七百兩,最多不超過四千兩。自古以來,特別是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沒有一個君主帝王,有如康熙這樣的大胸懷、大氣魄、大手筆,有如康熙這樣身體力行地尊崇“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尚儉愛民的信條,這正是康熙身上鳳之銳氣。

與蠲免同時,康熙大刀闊斧地進行賦役改革。為了均平賦役、防止舞弊、減約征收,真正減輕人民負擔,以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康熙摸索著先後實行了各種辦法。

康熙二十六年,頒布《簡明賦役全書》,書中隻載切要專案,賦役數目刪去奇零尾數,使人一目了然,蠹吏難於作弊。

在賦役征收上,最初沿用順治易知由單(納稅通知單),提前明示小民應納稅糧多少,以防官吏私派。後因官吏指稱印費勒民,於康熙二十七年停止刊刻。翌年,將分限征收錢糧的二聯限票(串票)改為三聯限票(串票)。原來清朝將稅戶實征錢糧按月分為十限,起征日發給限票,完納一限截一票,未截,按數催追。限票分兩聯,官印鈐中,官民各執其半。奸吏征收時常常借稱核對,將納戶一聯強留不給,以完作欠,以多作少,貪汙舞弊。而三聯限票一存州縣,一付差役,一給納戶執照。納戶完納後若不給票,“許民間首告,以監守自盜論”。康熙三十九年又實行征糧滾單法,每十戶五戶合製一單,上列戶名田地應納錢糧,分為十限發給甲首,由甲首開始依次滾催,自封投櫃,“停擱不完不繳者嚴懲”,完全利用保甲連坐督催賦役,官吏無從插手,無法私派。此外還有按田畝征收的“順莊編裏法”(又名“均平裏甲法”)、一條鞭征收的“總征通解法”等。

以上這些被後人概括為“催科四法”——“以分限(分期征收)之法紓民力;以輪催(滾單)之法免追呼;以印票(三聯印票)之法征民信;以親輸之法(自封投櫃)防中飽”,在恢複社會生產方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康熙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他說:“今海內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現在人丁加征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並未加廣。應令直省都撫將現今錢糧冊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實數查明,另造清冊題報。”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固定了全國丁銀總額,使小農負擔相對穩定,減少了逃亡。唯有盛世,方有此盛舉,這是康熙所自詡的。康熙或許沒有想到,唯有此盛舉,方有新的盛世。一個人,他隻是按照客觀為他規定的軌道前行。如果他的軌道代表了蓬勃向上的趨勢,如果他的軌道碰巧與曆史前進的潮流偶合,如果他是站在國家民族的前麵,其產生的巨大合力,其被合力推動走向的新目標,足以使人拍案驚奇!

這正是龍鳳交融的結果。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為近一步的賦役改革——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準備了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