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康熙前往盛京謁祭祖陵。之後,率諸王、貝勒、大臣等經撫順、興京(今遼寧新賓)、哈達(今遼寧西豐),出柳條邊,“巡視邊疆,遠覽形勝,省睹祖宗開創之艱難”,且“畋獵講武”、撫綏邊民、實地考察邊防情況。康熙一行行圍射獵,於三月二十五日到達船廠(亦即吉林烏喇,今吉林市),在鬆花江畔,向東南望祭巍巍的長白山——那傳說中滿族的發祥地,滿族始祖布庫裏雍順降生的地方。二十七日,康熙大隊人馬乘二百隻船浩浩蕩蕩泛舟鬆花江。
康熙賦《鬆花江放船歌》:鬆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穀明。
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
鬆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裏開澄泓。
恢弘的氣魄。“我來問俗非觀兵”,康熙再次表明,他絕非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然而,重溫祖宗開疆創業的偉績,縱覽祖國如詩如畫的大好河山,巡視森嚴壁壘的邊防、披堅執銳的軍隊,難道不能激發起人們最為高昂、振奮的愛國熱情嗎?難道不是最為切實的戰前動員嗎?
同年九月,為使作戰將領了解實地情況,康熙派副都統郎坦、彭春等以捕鹿為名到雅克薩一帶偵查。
羿年三月,郎坦等回報:“攻取羅為甚易,發兵三千足矣。”建議立即出兵。康熙否決。他以邊陲遙遠,人煙稀少,軍需難以為繼,下令進行更為充分的準備工作——在黑龍江(即璦琿)、呼瑪爾兩地建城駐軍。康熙二十二年,副都統薩布素率一千名烏喇寧古塔官兵到達璦琿。翌年,又增派烏喇寧古塔官兵和達斡爾官兵一千名,他們在黑龍江東岸古城廢墟上建黑龍江城,薩布素任第一任黑龍江將軍,兩千名官兵成為“永戍”黑龍江的主力,一可相機攻取雅克薩,一可長期戍守,避免以往“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進,用兵不已,邊民不安”之弊。
在吉林設廠造船。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即將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在據水陸要衝的吉林烏喇、大烏喇(又稱打牲烏喇,今吉林烏喇街)兩城及其間沿鬆花江七十裏水域,設立了造船和訓練水軍的重要基地。此時,更在吉林設廠,調集工匠、木料、以戶部尚書伊桑阿親督,大規模造船。
在黑龍江屯墾征糧。遵照康熙“我軍一至,即行耕種”的詔諭,黑龍江駐軍就地屯田。康熙二十四年,又分盛京官兵至黑龍江墾地一千五百餘晌,並派專人督理農務。有索倫、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士兵不諳農事,康熙特遣部員教其耕種。曾有官員“因課耕有法,禾稼大收”,得到了“奉旨褒美”的獎勵。為保證軍糧供應,康熙還命從科爾沁十旗、錫伯、烏喇官屯征集軍糧一萬二千石,備三年之需;命科爾沁十旗將應貢牛羊諸物全送黑龍江軍前,不必送往北京;命理藩院官員於戶部支銀四千兩購物運至軍前,換取當地居民的牛羊糧食,等等。
在盛京到黑龍江之間,建立長達五千裏的運輸線。康熙二十二年,為運送軍需物資,議定設立經巨流河口(今遼寧新民附近)到遼河上遊的等色屯(今吉林榆樹縣鄧子村),為奉天將軍監理、盛京兵護送的百艘船運;等色屯到伊屯門(今吉林依通縣),為蒙古軍護送的陸路車運;依屯門到依屯河(今依通河)、到鬆花江與黑龍江之交會處,為留鎮烏喇副都統負責的水陸聯運;兩江交會處溯黑龍江上至璦琿,為八十艘船運、共五條長達千裏的運輸線。並派人在各段實地勘查道路遠近、河水深淺,打造船隻,征召夫役,疏浚河道,築立糧倉,配置防兵等。康熙更派人在瀛台到通州之間載米試運,以求萬無一失,方正式開通。
在烏喇到黑龍江之間,開辟一千四百裏的新驛道。康熙二十二年,經反複勘測,確定了新驛道的路線。中設十九個驛站,每站設壯丁和撥什庫三十名,馬二十匹,牛三十頭,以保證軍情速遞。萬事俱備,康熙始命清軍清掃俄軍周邊據點。在驍勇異常的清軍和黑龍江流域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費雅喀、奇勒爾等各族人民的沉重打擊下,俄軍有的被殲被俘;有的繳械投降;有的撤棄據點,向鄂霍次克海逃竄。康熙二十三年初,整個黑龍江中下遊及各條支流的俄軍據點,均已先後被拔除。
收複黑龍江上遊戰略要地雅克薩的時機成熟了。康熙堅持先禮後兵。康熙二十三年,康熙谘照雅克薩內沙俄侵略軍:今雅克薩、尼布潮(楚)羅刹等若改前過,急回本地,則兩相無事,於彼為益不淺。倘猶執迷不悟,留我邊疆,彼時必致天討,難免誅罰。
康熙二十四年初,康熙再次表明和平願望:爾等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捕貂收賦,毋複入內地構亂。歸我逋逃,我亦歸爾逃來之羅刹。果爾,則界上得以貿易,彼此晏居,兵戈不興……倘仍行抗拒,大兵相機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