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龍騰鳳翔(4)(2 / 3)

朝內的重要官員齊集觀象台上,都想弄清在中國、阿拉伯和歐洲的三種天文計算中,究竟誰屬謬誤者?

真相大白的時刻逼近了……猛然間,一個站在時刻表前的人喊道:“現在是中國人測報的時刻,二點十五分,無日食發生,十六分,十七分,十八分……”大統曆的計算方法被排除在正確之外。“現在是回回曆的測報時間,二點三十分”,然而,太陽上並未出現絲毫影子,失望的觀察人還在等,五分,十分,十五分……阿拉伯人也被擊敗了。三點整,第一線影子投到了太陽上,這隻是神甫們的第一個勝利。影子越來越大,逐漸遮蓋了整個太陽,這才是第二個勝利,因為神甫們發出的預報正是日全食,而其他學派預告的都是日偏食。

大統曆和回回曆的天算家們被擊敗了。

然而,“由十二名親王、十四名內閣官員、十二名尚書侍郎、八名軍隊將帥和七十二名高級官員”參加的廷議,仍然將湯若望等擬判淩遲、斬首、流徙。

當擬判奏章送到十一歲的康熙麵前時,又出現了一次巧合。上午十一時,天和地出麵幹涉了。

天空中出現一顆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地上發生一次大地震,鬧了三天。北京城和皇宮晃得像海上的一條船,監獄的牆被破壞了,衛兵們嚇得驚恐萬狀,房屋在強震中像紙牌一樣成片倒塌,向外逃散的人們木然地走在瓦礫之間。土地像傷口一樣綻開大裂口,城牆多處毀壞,火災四處蔓延。尤其可怕的是,一股颶風夾帶沙漠的黑雲遮天蓋地而來。

朝野上下人心恐慌,以為“獄訟不公,天象示警”。偶然的巧合,改變了事件的結局。康熙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出麵幹涉,將輔政大臣原折擲於地下,以湯若望是先帝信任之臣為由,命速行釋放。傳教士幸免於死,然而李祖白等中國官吏卻仍被斬決,作了犧牲品。但新曆仍被廢除,複行大統曆,由楊光先出任欽天監正。康熙七年,康熙十五歲。其時楊光先主持的欽天監先後采用落後過時的大統曆、回回曆,錯誤百出,一片混亂。大臣會議,請皇帝聖裁。康熙沒有傳統的龍的偏見,他出於純屬鳳的膽略,決定以實驗的方法檢驗雙方觀點正謬。他諭令雙方“勿懷夙仇”,允許雙方“各執己見,以己為是,以彼為非,互相爭競”。宣布:“孰者為是,即當遵行,非者更改。務須實心,將天文曆算詳定,以成至善之法。”

康熙命代表大統曆的楊光先、代表回回曆的吳明暄、代表西曆的南懷仁,分別用各自的演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處。三次實地測驗,楊光先、吳明暄有誤,南懷仁無誤。

康熙又令測立春、雨水二節氣及月、火、木星之運行。滿漢大臣、諸王貝勒、各派人等眾目睽睽之下,楊光先、吳明暄“逐款不合”,南懷仁“逐款皆符”。

楊光先痛心疾首:“臣監之曆法,乃堯舜相傳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堯舜相傳之位也。今南懷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堯舜之聖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懷仁欲毀堯舜相傳之儀器,使堯舜之儀器可毀,則堯舜以來之詩書禮樂、文章製度皆可毀也!……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厭惡、可憐、又略帶同情的目光在康熙眼中瞬息閃過,他平靜諭令:“南懷仁為欽天監正。”

康熙八年,康熙剪除鼇拜。南懷仁、利類思、安文思等立即發難,指楊光先、吳明暄是鼇拜黨羽,說他們“詭隨狐假,罔上陷良”。說楊光先在故明時即因希圖幸進,“以無稽建言”,曾被廷杖,“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棍徒也”。請求將楊光先“即行處斬,妻子流徙寧古塔”,為已死之湯若望等平反昭雪。

科學不是政治,而學術爭執的雙方,往往千方百計地將其塗上濃重的政治色彩,企圖以政治鬥爭的手段置對方於死地。

康熙準予昭雪南懷仁,卻寬免了楊光先、吳明暄,吳明暄更“仍留原任”,康熙告誡他:“以後更改前非,實心實意,與南懷仁商議,務求合於正理,以造曆日。”“若複顛倒是非,明知其能而忌嫉之,從重治罪。”

他始終將中西曆法之爭限製在學術範圍之內。科學就是科學,難得的是,一位中國皇帝——曆來至高至尊的真龍天子,能夠將科學與政治分開,能夠突破中西文化的疆界,進而,能夠從皇帝的寶座上走下來,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