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著文、演講的內容涉及麵很廣。在地理方麵,如:何謂地理學,中國地理環境,地理對人生之影響,地理與文化之關係等。在氣象方麵,如介紹氣象發展史和氣象科學內容,氣象學與人生、農業、戰爭的關係,到具體介紹台風、冰雹及水旱災害等科學知識。除地學以外,還涉及生物、天文、醫學、航空、曆史上的科學家等許多方麵。他運用淺顯、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為人喜聞樂道的事例,破除迷信,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說明了科學與一個國家文明的關係,對提高人民的科學素養,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氣候變遷研究
氣候變遷是竺可楨一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個研究領域。在研究中,他以科學態度、現代方法,馳騁於我國豐富的古代文獻中;他博訪周谘、細針密縷、不懈不苟,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蜚聲國際科學界。《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是他在1924年發表的關於我國氣候變化的第一篇文章。在此以後至30年代初,竺可楨曾幾次發表有關氣候變化的文章,分析我國東部兩千年來的水旱資料,認為我國第4、6、7世紀較幹,12至14世紀較濕潤,15世紀又較幹。
竺可楨在1961年發表的《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一文,對於研究氣候變化的起因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在該文中他闡述了20世紀上半期氣候變暖的事實,並追溯整個曆史時期以至第四紀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曆程,以中國曆史上的寒冬與歐洲記錄相比較,從而發現17世紀後半期長江下遊寒冷期與歐洲的“小冰期”是一致的。
竺可楨於1972年正式發表的《中國近5000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他數十年辛勤勞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文章係統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的溫度變化,指出在5000年中的前2000年,黃河流域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冬季溫度高3到5℃,與現在長江流域相似。但後3000年,有一係列的冷暖波動,每個波動約曆時400到800年,年平均溫度變化範圍為0.5到1℃,指出氣候波動是世界性的。他的立論也深受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推崇,因此,可以說,竺可楨在氣候學的曆史中起了巨大作用,經過半個世紀,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麵。
服務於農業
研究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是竺可楨畢生著力的重要科學目標,為發展農業而探索,則是其研究的核心。
竺可楨早在1922年發表的《氣象與農業之關係》一文,可說是我國最早的農業氣候論文。文中指出:“氣象在農業上實占重要位置,而為從事農業者所不可不研究”,這既為氣候工作者指出了重要方向,又為農業工作者開拓了思想。
1936年他在《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關係》一文中,進一步論述了氣候與農、林、牧業及人類各方麵活動的關係,深入分析了陽光、溫度和質量等因素對植物,包括各種農作物的影響。
1963年,他發表了《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文章論述了光能在作物產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溫度和降水對糧食作物的影響,然後進行綜合分析,與國外一些事實相比較,從而科學地指出我國的糧食作物生產還有很大潛力,並且提出了發揮這些潛力可以采取的途徑,把我國農業氣象研究工作,推上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竺可楨具有深刻的區域觀念。他早就重視並開創了我國的氣候區劃及其上層自然區劃工作。竺可楨在1929年所作、1931年發表的中國氣候區域論是我國最早的氣候區劃,他根據當時有限的資料,分析國際上各種氣候分類法,對中國具體環境的適用程度,取長補短,提出了區劃我國氣候的三條原則、具體標準和8大區域類型。此後幾十年中,雖多人在他工作基礎上作了更好的發展,但基本輪廓未破,主要的幾條分界線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