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做客中南海的心靈震撼(3 / 3)

這都是從他幾十年間創作的萬餘幅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其中有明麗和奇秀的山水長卷;姹紫嫣紅和形態各異的花卉卷軸;跳躍著的飛禽走獸;還有那神態逼真和寓意深沉的人物肖像,以及獨樹一幟和開創一代新風的書法和篆刻珍品。

9時整,齊白石來到了會場。他穿著一件藏青色的長衫,微笑著,不斷地向大家頻頻招手致意。

到會的同誌們立即圍了上來,向他致以親切的敬意。許多人不斷和輪流地俯下身子,貼在他的耳朵邊,問候他,祝願他健康長壽,送給他一束束鮮花。

齊白石興高采烈,容光煥發。對於今天的盛大慶典,他很早就知道了,當他聽說了這個消息後,他的心情異常振奮。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裏,他有過多少個生日和多少個壽辰是在淒風苦雨中度過。可是,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黨和國家這樣無微不至地關懷著他,今天還這樣特意為他舉行盛大和隆重的慶典,紀念他的生日,他撫今思昔,怎能不激情滿懷,思緒萬幹呢!

慶祝會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首先講了話。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授給齊白石榮譽獎狀。

周揚把獎狀送到齊白石麵前,親切地同老人握手,衷心地祝願他。大廳裏響起了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接著,周揚同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齊白石先生是中國人民卓越的藝術家,他在中國美術創作上有特異的貢獻。他的藝術繼承了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傳統,發揮了“形神兼備”的特色。由於他出身勞動者,他的作品多取材於一般人民日常生活和接近的自然風物,具有健康、樸素的色彩……

老舍,田漢等人也在會上發言,大家盛讚齊白石對祖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衷心地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著名作家老舍在大會上,深情地回顧了他與齊白石交往的許多難忘的往事,他講起了白石老人繪畫粽子的傳神和精煉,講起了白石老人創作《蛙聲十裏出出泉》的趣事,他興奮地向大家說:

“那一次,我用了一句‘蛙聲十裏出山泉’的詩句,請白石老人作畫。老先生為了這個題目,兩夜都沒有睡好覺。他想,畫麵上怎樣才能表現出蛙聲呢?於是,他沒有去畫蛙,而是在山泉裏畫了蝌蚪,讓人們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中去聽到蛙聲。白石老人就是以這種獨創的精神去從事藝術創作的。”

老舍先生連連讚揚齊白石老人對於藝術創作一絲不苟和嚴肅認真的態度。

田漢則運用白石老人80歲時給美術學院學生的詩句“半如兒女半風雲”來闡述齊白石的藝術風格,指出他的畫既細膩如兒女之情,又豪放如風雲變幻的多種氣概。

會議在熱烈進行之中,周恩來也在百忙之中來到了會場,參加這個盛大的慶典。大家一見周恩來健步走來,熱烈地鼓起掌來,大廳裏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周恩來頻頻地向大家招手致意,他徑直地走到了齊白石的身邊,俯下身來,親切地說:

“我代表全國人民,代表毛澤東主席,衷心地祝賀您生日快樂和健康長壽,祝您藝術生命常青。”

齊白石見周恩來竟然會在日理萬機的繁忙工作之中,專程前來為自己祝壽,顯得喜出望外,他緊緊地握著周恩來的手,激動地說:“感謝共產黨和政府,感謝毛澤東主席和您對我的關心,我能活著看到今天,看到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國泰民安,才是我最值得慶賀的事。”

說著,他的眼眶裏閃爍著淚花。

周恩來親切地說:“您是人民傑出的藝術家,您為人民、為我們的國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得到這份榮譽是當之無愧的。”

接著,周恩來仔細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起居以及藝術創作情況。

“聽說老人家近來畫興很濃,畫了很多題材新穎的作品。解放後生活安定,沒有顧慮,願意為人民為祖國多作一些貢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畢竟是90高齡的人了,今後要注意休息,保護好身體。有什麼困難,黨和政府一定給予妥善的解決。”

周恩來關切地囑咐道,還風趣地說:“我還等著為您做百歲大壽呢!”

說完,周恩來還與齊白石合影留念,老人激動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

儀式之後,齊白石在家人的攙扶下,緩步繞場一周,看著牆上掛著的和代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他看得十分仔細,每一幅畫都會勾起他對逝去生活的回憶。

齊白石在一幅“魚圖”前停了下來。這是他二十多歲時的作品,那時他還不是專業畫家,這幅畫七十多年間流傳民間,到今天才見到,他真是感慨萬千,當時就在這幅畫上題了字。

晚上,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及中央美術學院舉行慶祝宴會,大家共同舉杯祝願齊白石長命百歲。

第二天,齊白石早早起來,來到畫室,鋪好紙,仔細地畫了幾幅畫,送給周揚等幾位同誌,其中送給艾青的是一幅兩尺長的畫,畫的是一筐荔枝和一技枇杷,上麵題:

艾青先生:

齊磺白石九十三歲

他又在後麵加上“齊大”的印章,下麵一角還有另一方印章“人擾有所憾”。

慶祝大會過後不久,毛澤東派人補送了四件禮品,祝賀老人壽辰快樂。

這四件禮品是,一壇湖南特產茶油寒菌,一對湖南胡開文筆鋪特製長鋒筆毫書畫筆,一棵東北野山參,一架鹿茸。

禮物是上午送到的。當時齊白石正在作畫。他見了毛澤東送來的這些珍貴禮品,激動不已,說:

“毛主席今天給我送這樣重的禮,太看得起我了。古人講‘蔗境彌甘’,在新社會我可是享到了這份清福了。”

這以後的幾大時間裏,齊白石一直沉浸在幸福和激動的心境之中。閑暇時,他特意構思和繪製了兩幅畫,送給毛澤東,一幅是《旭日老鬆白鶴圖》,一幅是《祝融朝日圖》。

旭日的象征黨的光明和溫暖,老鬆和白鶴是祝頌毛澤東主席長壽;祝融朝日,是說明太陽出在湖南的意思,表達了他對美好新中國的祝願。

新中國成立後,祖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給齊白石的創作也帶來新的活力。

他以愉快的心情清理多年積存的宣紙,每天都要畫幾張畫,他畫花鳥,畫鱗介,還畫工人和農民。

他曾畫手執鐵錘的工人和一個農民並肩行進的作品,用來歌頌工農聯盟。

他還不止一次刻過“為人民服務”“學工農”的印章。

在齊白石9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創作了《祖國萬歲圖》。這是一幅彩色萬年青的畫麵,作品上方篆書了“祖國萬歲”四個大字,表達了老人熱愛祖國的心聲。

他在黨和人民的懷抱裏,沐浴著春風,過著寧靜和幸福的晚年生活。黨和政府對於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在他生日之前,政府撥款派人修繕了他的跨車胡同的住所。醫生還定期為他檢查身體。

大家選舉他擔任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和中國畫研究會主席。他精神健旺,心境舒暢,在這個修飾一新、明亮、寧靜的畫室裏,辛勤地耕耘著。

他的創作激情一瀉而不可遏止。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他創作了六百多幅作品,刻印還未計算在內,這是十多年來老人創作最多的一年。

這一年的12月,齊白石用了整整半月的時間,為東北博物館書寫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全文,並對東北博物館的領導說:“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全是為了國家的建設和老百姓的利益,有了這樣的政黨,有了這樣的國家領導人,中國的出路和前途將會更加光明。”

齊白石老人不但自己不斷求新,作畫不止,而且還繼續投身於美術教育事業。他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每當天氣晴朗之時,他便不顧年高體衰,到校授課,並作畫十餘幅,分贈他的學生。

齊白石一生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李苦撣、李可染、於非閣等人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都可稱為大家。

1954年,東北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先後舉辦了“齊白石畫展”,喜愛齊白石畫的中外人士從世界各地趕來,人數之多,令齊白石萬分欣慰。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會中,一共展出了齊白石的121幅作品,這是從他39歲至91歲為止的代表作,而尤其以他70歲至80歲這十年間的作品為多。

那天,智利畫家、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聯絡委員會副秘書長萬徒勒斯先生也趕來了。作為一個畫家,他從齊白石的藝術語言中看到了中國大師深厚的底蘊,他無限感慨地說:

“我們很難得看到這樣一個展覽會,包括一個畫家在五十多年長時期所創作的作品。其中前後風格有所不同,但又看出其間的發展與聯係。我覺得和這樣一個傑出的畫家生在同一時代是幸福的。”

齊白石也是幸福的。在他一生中,舉辦和參加過許多畫展。1946年的那一次南京畫展,他是不會忘記的:二百多幅畫,一堆金圓券,換了兩袋麵粉。而今天,他的作品作為祖國藝術寶庫中的奇葩,被精心地珍藏起來。

隻有在人恢複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和人格的國度裏,他的作品才能獲得應有的地位,應有的藝術價值。

這裏的每一幅畫,都深深地蘊藏著那記憶裏的往事,能勾起他對失去了的歲月的依戀與思念。齊白石站在自己的圖畫前,靜靜地品嚐著,凝思著,似乎在尋找失落的什麼。

1954年8月,齊白石被湖南人民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並在9月15日出席了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會議。

這天,是一個晴空萬裏、天高氣爽的美好日子,一大早,齊白石懷著十分喜悅的心情,穿了一身嶄新的衣服,胸前佩著代表證,驅車來到了懷仁堂。

會場莊嚴、隆重,喜氣洋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同誌來了。當他們出現在主席台上時,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毛澤東致了開幕詞。他那洪亮、氣勢雄偉的湖南口音,齊白石聽來十分親切、悅耳。

毛澤東每一句話都說到了他的心上。他唯恐自己年老記憶不好,戴上老花鏡子,認真地記錄著毛澤東的講話。

齊白石參加了湖南組的討論,見到了家鄉的代表。

湖南的代表們緊緊地把他圍了起來,親切地詢問他的生活、身體狀況,談論著家鄉四五年來的巨大變化。

經曆了人世滄桑的90歲老人,如今當家做主,到這莊嚴的大會上商量治國和建國大計,他的的確確感到世道變了,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

會議期間,湖南的代表還專程到跨車胡同齊白石的住所拜訪他。不大的庭院裏,像過節日一樣,熱鬧非凡,笑聲盈盈。

會議的最後階段,齊白石代表人民,履行了神聖的職責,投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選舉了國家的領導人。當毛澤東以全票當選為國家主席時,會場上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

此時,齊白石熱淚盈眶,手都拍麻了,還在使勁地鼓掌。他知道,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忠實兒子,也是湖南人民的忠實兒子。毛澤東不僅關心全國的大事,也對於他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這是他永世不能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