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裏又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這掌聲裏,郭沫若興高采烈地說:“願到會的同誌們都像齊白石先生一樣長壽!”
在這掌聲裏,身著藏青色中山裝的周思來,十分高興地趕到了會場,他熱烈地握著老人的手,衷心地祝願他獲得這崇高的榮譽。
休息後,放映了電影《畫家齊白石》。
會議結束後,回到家裏,已將近深夜23時。齊白石沒有一點倦意。
這個隻上了半年學的貧苦農民的兒子,一個木匠出身的人,經過種種的磨難與奮鬥終於成為全世界聞名的丹青大師。撫今思昔,他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他感到欣慰的是,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畢生所熱烈追求的國畫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從明清到民國元年,一味模仿“四王”的毫無生命力的畫風,為之一變。他的獨創性,他在藝術創作上所遵循的現實主義道路,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肯定。
他在會上宣布,把獎金的一半長期存在銀行裏,每年所得的利息以“齊白石國畫獎金”的名義,作為優秀國畫家的獎金。
他請郭沫若、陳叔通、葉恭綽、陳半丁和羅隆基代他籌劃這一獎金的用法。
他深情地說:“這就表明我是永遠關切我們國畫的發展和進步,也表示我永遠熱愛世界和平。”
他對於自己的這一決定感到滿意和欣慰,以至於躺在床上,還在思索著怎樣用這筆獎金會獎掖後生,發展國畫事業。
齊白石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的消息傳開後,千百封的來信,寄往了雨兒胡同,寄到了他那間寬暢和明亮的畫室之中。
這些信,有的來自冰雪紛飛的黑龍江嫩江畔的小鎮上,有的來自他曾經在那裏度過美好時光的嶺南大地,東海之濱,來信的有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還有中小學生。
他記得,陝西的一位9歲的小朋友曾給他寄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封上寫著“齊白石老爺爺收”。
工作人員把信剪開了,附著齊白石的耳朵旁,慢慢地朗讀起了信:
齊老爺爺:
我的名字叫茶花,我非常喜歡幹淨、漂亮。爸爸告訴我:不但外表要幹淨、漂亮,裏麵也要幹淨、漂亮;要有好品行,好思想。我決定這樣去做。我請爺爺畫一株有品格的大茶花給我。不知道齊爺爺有工夫嗎?
白石靜靜地聽著,眉宇舒展開了,笑了。他囑咐身邊的工作人員給茶花小姑娘回了一封信:
茶花小朋友:
你的來信收到了,我們念給了齊老聽了,他聽了很高興,說:“茶花真是個好孩子,我現在不能畫畫,代我寫信問她好吧。”
齊老自去年冬天因歲數太大,由政府照料住在雨兒胡同,為了照顧他的精神健康,不敢叫他多做腦力勞動,所以不能達到你的要求。茲寄上印刷品茶花一張作為紀念吧!
齊宅秘書室
茶花姑娘非常高興,將這張印製的山茶花及回信,小心地夾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那本《齊老公公的畫》的集子裏,仔細地珍藏著。
這年的冬天,在一個晴朗,和暖的日子裏,齊白石有事要找周恩來。他在兒子良遲和良已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了中南海。可是,由於事先沒有聯係,周恩來已經開會去了,不在辦公室。老人一聽,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周恩來辦公室的秘書一看齊白石老人突然到來,一定有什麼急事,便十分親切地招待老人坐下,端上了一杯清香可口的茶,請他們三人耐心等候,爾後他又去與周恩來通了電話,回來對老人和良遲和良已說:
“請各位稍等一下,總理開完了會就回來。”
齊白石和兒子剛等了有二十多分鍾左右,周恩來裹著一身寒氣,進屋來了。
周恩來兩道濃眉下的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放射著親切的和智慧的光輝。他一見齊白石坐在那兒,連口水也顧不上喝,就朝著老人走了過來。
齊白石和兩個兒子一見周恩來,都激動地站了起來。周恩來緊緊地握著白石的手:
“讓你老人家久等了,忙著開會,又離不開。”
說著,他輕輕扶著齊白石說:“請老人家坐下談,請坐,本來我要去您那兒的。”
齊白石剛落座,周恩來又親切地同良遲和良已緊緊地握手。接著,周恩來在老人身邊坐了下來。交談是在家庭般和無拘無束的親切氣氛中進行的。
這時,午飯時間早已過去了。周恩來因為開完會,又急著趕來見他們,所以午飯也沒有吃。
當周恩來知道齊白石他們也沒有吃飯時,便立即囑咐秘書給弄些飯來吃。
周恩來帶著歉意,解釋說:“真對不起,沒有約定,隻好請你們這些‘不速之客’吃麵條了。”
工作人員很快端來了麵條,放在桌子上。
周恩來趕忙站起來,親自先給齊白石端了一碗,然後又分別給良遲和良已各端了一碗,風趣地對老人說:“今天我們隻好同甘共苦了。”說著,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