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齊白石已是95歲高齡了。老人一生養生有道,平日不飲酒,隻有在吃過寒性大的食物後才飲一小杯,以解寒涼。
他自年輕時接受朋友勸告戒煙,幾十年再沒動過。老人喝茶隻喝清淡的茶,有時喝白開水。
他沒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平時很喜歡走路,直到80多歲時,還常從西單辟才胡同步行到前門大街飯館用餐。往返路程甚遠,他卻毫無倦意。
他認為自己長壽的原因之一是在畫完畫後,懸掛於壁,自己就坐在對麵細細端詳,這樣就會感覺心情非常舒暢。
他曾對人談及養生之道有三:謹言語、節飲食、省睡眠。他平日除作畫之外,就種花養魚及飼養蝦、蟹、小雞等動物,以觀其形態動作,很少與人說話。
有客人來談話,他就端坐靜聽,有時講小故事,數語即畢,饒有風趣。飲食不多,定時定量。
他每天睡眠不超過八小時,清晨即起,學生來後就作畫,切磋琢磨。午睡靠在躺椅上,小憇便醒,繼續作畫,天黑才休息。
這樣有規律的生活伴了齊白石一生。現在,他感覺明顯的老了,精神不振,愛睡覺,不愛說話;食欲不好,記憶力也有所減退。雖然還常畫畫,但經常畫一半就以為畫完了,或題字時隻題一部分就放下了筆;寫字也常多一筆或少一筆的。
1957年春夏之際,齊白石老人開始患病。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他的身體情況,特地請有名的中西醫師來為他看病。
一天早晨,風和日暖,齊白石老人起床後,沒用別人扶持;自己從臥室走到了畫室,他要作畫。
老人的五子齊良已趕緊鋪開紙,準備好了顏料等東西。
齊白石和往常一樣,挽起袖子,不慌不忙地選出想用的筆,又用手摸了摸紙,仔細辨別了紙的正反麵,然後拿起筆,對著紙停視了片刻,就小心翼翼地蘸了洋紅,齊良已一看用大筆蘸洋紅,就知道父親要畫牡丹了。
牡丹花是老人最喜歡畫的花卉之一,齊白石一生畫過多少幅牡丹,自己都記不清了。每年牡丹花開的季節,老人都到公園去賞花,觀賞牡丹花的各種姿態。
他畫的牡丹千姿百態,富麗堂皇,欣欣向榮。
這一天,齊白石的情緒很好,興致極高,用墨用色,信手拈來,筆尖用極重的洋紅,畫得淋漓盡致,顏色美豔絕倫。
花葉由下到上是墨綠至老黃,有墨有色,色墨交替。色未幹時用蒼勁的筆法勾的葉筋,時隱時顯,使得茁壯的葉子能分出陰陽向背和前後的層次來。
畫好最後一片葉子,老人讓良已把畫用鐵夾子夾在橫在屋裏的一根鐵絲上,這是他的老習慣。
齊白石說:“作畫是在桌上。看畫是在牆上。所以,畫完必須掛起才能看出好壞。”
他坐在椅子上看了許久,又拿回畫案上,特別小心地添了幾筆動葉,再掛起來。
直到這時,他才蒼勁地題上了“九十五歲白石”的字樣。這幅牡丹花是老人一生中最後一幅畫。
1957年9月15日清晨,齊白石老人感覺身體不適,家人趕緊請來一位中醫給他診治,服了一劑湯藥,病情未見好轉,不久就昏迷了。消息傳到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同誌立即到北京醫院請來了專家會診,使用了各種辦法,但齊白石老人的病情沒有好轉。
1957年9月16日15時,齊白石的病情惡化,16時,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送下,他被轉到北京醫院搶救。
雖然經過多方努力,老人終因心髒過於衰弱,於18時40分與世長辭了。
齊白石在這個多彩的世界上,整整生活、耕耘了95個春秋。
世界畫苑的一枝奇葩凋謝了。
丹青大師齊白石結束了他將近一個世紀的多彩的生命曆程,安詳地躺在北京醫院潔白的病榻上。
潔白的牆壁,潔自的天花板,潔白的被褥,一切部是白的。寧靜、聖潔、肅穆,像他的一生。
在齊白石彌留之際,他的兒子、兒媳,孫兒們緊緊地守護在他的身旁。
他們注視著醫生們忙碌而有次序進行搶救。希望富有經驗的醫學專家們能有回天之力,能夠把老人從死神的手裏爭奪過來。因為人民需要他,社會主義新時期蓬勃發展的藝術事業需要他。
齊白石自己希望能活到120歲,能夠為人民創造更多更精美的畫,然而,他去了,放下了手中的彩筆。
在齊白石辭世後的半個小時,中央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美術界的同行們、朋友們和他的門生,紛紛來到他的遺體旁,默默地佇立著,流著淚,向這位畫壇巨匠致以最後的敬意。
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這人們都是知道的。但是,作為一個受到國內外人民廣泛敬仰和熱愛的大師,人們還是覺得他走得太早、太突然了。
雖然從前一年開始,大家發現齊白石的生命逐漸在萎縮下去,好遺忘,精力也大大不如從前了。但是,人們同樣發現,他的藝術創作力卻是異常的旺盛。
黨和人民政府想方設法來照料齊白石的身體。一再勸說他不要畫了。至少少畫些。少接見賓客,靜心地、隨心所欲地休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