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由齊燕銘主持的那次會議之後,特約了中西醫專家定期地為他檢查身體。
在一月份的時候,年邁的白石老人受了點涼,醫生趕來為他再次做了全麵檢查,發現他的心髒和血壓都正常。
2月15日,中國木偶藝術劇團的同誌們,知道齊白石喜歡看木偶戲,特地選派了二十多位技藝精湛的演員,帶著繁重的道具,專程到他的家裏,搭台為他演出了精彩的《小放牛》《豬八戒招親》《秧歌舞》等節目。
齊白石聽說木偶藝術團是專門來為他演出的,心情非常激動,他興高采烈地觀看了演出,坐在椅子上同演員們一握手,感謝他們的一片心意。
5月22日,毛澤東專門派了秘書田家英來到跨車胡同,探望齊白石,問候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身體狀況。
已經不愛說話的齊白石很是興奮,侃侃而談,傾訴自己思念毛澤東,感謝毛澤東,希望有一天能到毛澤東身邊,合照一張照片的由衷之情。
客人走了,齊白石伸出手,指著文化部授給他的獎狀上的毛澤東像,不停地說:
“毛主席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1957年9月1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齊白石逝世的消息。這一天的《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和全國各省市的報紙,都刊載了齊白石逝世和以郭沫若為主任的“齊白石治喪委員會”組成的消息。
這一天,簡樸莊重的遺體入殮儀式在北京醫院舉行。
靈柩是他二十多年前親自設計的,用的是他故鄉湖南出產的杉木,漆了幾層厚漆。
齊白石的遺體被安放在靈柩之中。按照老人生前的遺願,隨葬的東西,一件是他刻著自己姓名和籍貫的印章,另一件是他使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漆拐杖。
遺體入殮之後,立即移靈到嘉興殯儀館。
靈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正上方懸掛著“齊白石先生永垂不朽”的白邊黑地金字的橫額。
靈柩前立著齊白石遺像,上麵紮著白布花。中央和國家機關、團體、國際友人以及齊白石生前友好送的花圈、挽聯,密密地陳列在靈堂的四周。
周恩來送了花圈。
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挽聯上寫著:
抱鬆喬習性,守金石行操,崢嶸九七春秋,不愧勞動人民本色;
抒稻忝風性,寫蟲魚生趣,灼爍新群時代,憑添和平事業光輝。
郭沫若的挽聯為:
百歲老人,永使百花齊放;
萬年不朽,贏得萬口同聲。
21日,北京市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前來向這位人民忠誠的兒子祭奠,表示最後的深深的故意。
在北京的美術界的同行們,他們四人為一班,輪流肅立靈前,為齊白石守靈。
22日上午10時30分,莊嚴、隆重的公祭儀式在嘉興寺舉行了。周恩來、陳毅、林伯渠、陳叔通、董必武、李維漢、周揚、沈雁冰,以及各有關單位、人民團體的代表,齊白石生前的友好、門生共400多人,參加了公祭。
各國駐華使館的代表和齊白石生前的外籍朋友也趕來參加了公祭,向這位為和平事業、為世界藝術的繁榮昌盛而整整奮鬥了一生的中國藝術巨匠,表示深深的哀悼。
在低沉的、悲痛的哀樂聲中,郭沫若宣布公祭開始,數百人朝著齊白石的遺像,深深地三鞠躬。不少人眼裏飄著淚花,許多人壓抑不住悲痛的心情,失聲痛哭。
在郭沫若致悼詞之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蔡若虹介紹了齊白石的一生道路和他在藝術上的輝煌業績,以及他在中國當代繪畫史上無與倫比的曆史地位。
治喪委員會收到了世界和平理事會和17個國家許多團體和個人拍來的四十多封唁電和國內的許多唁電。
齊白石的親屬向與祭者行禮致謝後,起靈了。
靈車和數十輛送靈的車,沿著長街,緩緩行進。齊白石將安葬在老人生前為自己選擇的最後安息之所——魏公村的湖南公墓。
靈車經過之處,行人駐足,行車停駛,人們默默地佇立著、目送著齊白石老人遠遠而去。別了,一代大師,願您安息在祖國寬厚、仁慈的懷抱裏。
墓地質樸無華,和他那水墨畫卷一樣。墓前的碑石是用花崗石鐫刻的,字是篆體。
這是齊白石生前親自預備下的,上麵寫著“湘潭齊白石墓”六個大字。旁邊是他繼室胡寶珠的墓。
到達墓地,舉行了安葬的儀式。文藝活動家周揚、文化部副部長錢俊瑞、著名文學家夏衍和老人的生前友好、親屬參加了安葬儀式。
在哀樂低鳴聲中,靈柩緩緩地放入了墓穴之中。
他走了,然而他的英名和業績永遠留在人類的曆史中。全世界人民永遠懷念中國人民傑出的兒子、一代丹青大師齊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