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居的曆史
永靖孔氏屬於孔子後裔嶺南派,第 41 代孔昌弼(《舊唐書》作崇弼),字佐化,進士及第,官至散騎常侍。時朱溫造篡河北大亂,唐光化三年(900 年),宰相徐彥若出鎮嶺南,孔昌弼隨之入粵,到南雄府保昌縣平林村定居。孔昌弼子(第42 代)四,名孔藂、孔荃、孔葆、孔麟。藂、荃無傳;孔葆,子一名孔承休;孔麟為觀察使,子一名孔飛龍,後裔遷居河南鄭州榮澤縣南大街。第43代孔承休子二,名孔繼明、孔恪。第44代孔繼明定居廣州,孔恪遷居廣東惠州,屬於嶺南甘肅永靖支的先祖。第53代孔秦、孔舉、孔奉、孔春、孔眷5人在南宋理宗年間(約1225—1264年)流寓甘肅省皋蘭縣土門墩。第54代孔思全、孔思韜、孔思蔚、孔思烈 4人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約1265—1286年)移居甘肅省皋蘭縣西顏家灣(今甘肅省永靖縣陳井鎮年家灣村),至今約 700 多年。第 55 代孔克澤住顏家灣,孔克源遷居杏胡台(今甘肅西固區西固鄉杏胡台村)。第56代孔希革遷居廣東長樂縣。第58代孔公佑在明成祖朱棣年間(約1403—1424年)從顏家灣遷居太極半個川(今甘肅省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至今約600年。第63代孔貞載、孔貞元、孔貞積三人移居大川崖頭莊。第64代孔尚賓於明朝萬曆八年(1580 年)移居小川莊,孔尚昌於明朝萬曆初移居甘肅平番縣紅城堡(今永登縣紅城鎮)。第69代孔繼能等六兄弟住大溝莊,係孔彥嶸十世孫。
(二)移居的現狀
永靖孔氏後裔經過700多年的繁衍生息,截止2007年底已達4 803戶,1 7 343人(男9 577、女 7 766 人),還有孔姓戶中異姓婦女約5 000人,孔姓戶總人口達到2 2 34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1.10%,分布在全縣17個鄉鎮。主要分布在太極鎮、劉家峽鎮、鹽鍋峽鎮、三條峴鄉、峴塬鎮、新寺鄉等鄉鎮。其中漢族 1 5 639 人、回族1256 人、土族 348 人、東鄉族 54 人、藏族 31人、保安族 1 人、撒拉族 1 人、其他民族 13 人,孔氏少數民族人口為1 704人。再加上永靖周邊地區的嶺南派孔子後裔人口包括移民人口約3.5萬人。詳見附表一。
(三)孔氏文化
1.孔子大成殿。清乾隆年間,孔氏先祖孔良裔、孔良祿、孔秉述在今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修建孔廟兩廊兼庭並書齋 30 餘間,作為祭祀孔子和私塾教育基地,即今太極鎮大川大成殿。清乾隆癸巳時大雨,廟被水淹沒,後族人又創建大成殿五間。楹聯是“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皆為春秋”,還定了“九條家規”和“六條家訓”。此殿不幸於同治三年(1864年)慘遭兵燹,化為灰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族眾相商,決定重建大成殿。選出孔慶升、孔繁棫為首,協同各支族人 24 人,曆經數年,完成了三間轉五的孔子大成殿,並舉行了祭奠儀式。1960年,鹽鍋峽水電站大壩建成蓄水,庫區水位上升,大成殿地基鹽堿浸蝕,被迫拆除。1980年孔氏後裔發起倡導,重建孔子大成殿,1989 年孔子誕辰 2 540 周年之際,大川、中莊、四溝、上下古城等地的孔子後裔族人達成協議,成立孔子大成殿籌建小組,於1991年農曆二月十八日動工,四月十一日上梁,於孔子誕辰2 542 周年之際完成了大川大成殿。該殿占地麵積為 900m2(30m×30m),建築規模為三間轉五,正殿高 7 米、進深 6 米、前廊 3 米,上有一幅“萬世師表”的匾額,楹聯是:“派分五支信乎尼山流澤;川名半個依然闕裏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