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移居的曆史與現狀(2 / 3)

劉家峽鎮大莊孔子大成殿,又名西北大成殿,位於劉家峽鎮大莊村。據傳大莊大成殿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遭兵燹,後重修再毀。1992 年,再次重建大成殿,該殿占地麵積 920m2(23m×40m),建築規模為三間轉五,正殿高 7米、進深5米、前廊2米。殿內塑孔子像一尊,並立魁公碑。1993—1994年修建了一轉三、重簷三層大門一座。1995年,在孔子誕辰2 546周年紀念日期間,完成了顏、曾、思、孟四大聖人、72 賢人、公佑祖等 84 位聖賢塑像,並舉行了祭奠儀式,第 77 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題贈了“淵源洙泗”匾額。

孔子大成殿作為孔氏子孫、社會賢達以及各界群眾紀念孔子、舉行家祭的主要活動場所,並通過祭祀儀式來傳承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中華文化所到之處,無論南北,都有孔廟存在。在漢文化圈內,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也無不如此。應該說,祭祀孔子的釋奠禮所要表達的,是對古老的中華文化的敬意,具有鮮明的提倡文教的意義。

2.家譜。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團世係人物和事跡等方麵情況的曆史圖籍,它與方誌、正史構成了民族曆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珍貴的人文資料。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曆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孔子後裔嶺南派永靖支移居永靖已有 700多年的曆史,永靖的孔子後裔非常重視族譜的編修工作,清朝光緒年間永靖孔氏族人續修了各個房頭的家譜。在民國《孔子世家譜》的編修工作中,孔氏族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努力完成了家譜的續修工作,彌補了孔子後裔嶺南派移居甘肅永靖的族係淵源,為後人留下了寶貴遺產。甘肅皋蘭縣族人代表孔慶惠(今甘肅永靖縣劉家峽鎮大莊村人)到山東曲阜領譜時第 77代大成至聖奉祀官孔德成先生題贈“宗英賢達,為邦家光。不辭老悴,蒞自雍疆。忄宏財睦族,譜牒領將。克紹祖武,和平用彰。無言興頌,芳徽永昌”的詩文。從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孔氏後裔非常重視家譜的編修記載工作,以孔氏聚居地太極鎮為中心,劉家峽鎮、三條峴鄉、鹽鍋峽鎮、新寺鄉、紅泉鎮、西河鎮、陳井鎮、峴塬鎮等鄉鎮的孔氏後裔都編修了各個分支房頭的家譜。這些家譜的編修記載為第五次《孔子世家譜》統一編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曆史資料。永靖縣太極鎮孔氏五房二房之譜在嶺南派甘肅永靖孔氏家譜中具有代表性,詳見本書第五章。據統計,第五次《孔子世家譜》大修,我甘肅永靖地區孔氏後裔續譜已登記 9 555 人,其中已卒 1 963 人,現有7 592人,入譜登記率占了現有孔氏總人數的43.78%(7 592/1 7 343)。《孔子世家譜》的續修對於傳承、挖掘、整理和研究孔子文化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尋根認祖、追遠祭祖、奉行孝道具有非常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在第五次《孔子世家譜》的續修工作中,太極鎮大川村孔祥武、孔維科、孔令瑞、孔萬成,中莊村孔祥蒲、孔祥祖,孔令沛,四溝村孔繁典,上古村孔祥賢,孔寺村孔德全,劉家峽鎮大莊村孔繁卓、孔祥斌,三條峴鄉三條峴村孔令珍、孔令平,劉家峽鎮孔德平、孔德雙等孔子後裔做了大量宣傳、動員、登記、彙總和上報工作。

3.文化教育。清朝康熙五年(1666 年)劉家峽大莊自然村開辦私塾,殿學合一,文武兼修。清朝乾隆年間大川村修建 30 餘間書齋,創辦私塾和祭祀孔子。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永靖劉家峽大莊村人孔慶廉(庠生)著有《古金城孔子世家譜》一套12冊,現存10冊,保存於甘肅省圖書館。1912 年中莊村有識之士孔慶捷先生放棄蘭州優裕生活,回家鄉創辦私塾。1933年大川村在本地鄉紳孔祥瑞、孔祥選等人的倡導下,發動村民捐資捐物,在大川建成高級小學。1939年新寺後坪村創辦了三年製私立學校,孔慶德任校長兼教員,學生 30 多名。1949 年全縣有初級小學54所,其中女子初小1所,高級小學16所,共設 112 個班,在校學生2 864 名。2004 年以來在大莊村大成殿舉辦孔子文化節並製作了光碟,翻印《孔子世家譜》108套(每套4冊)。永靖孔子後裔結合當地民俗習慣推廣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以上事實說明,孔子後裔移居永靖,開創了永靖教育和傳播儒家文化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