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文化落後,社會名流寥寥無幾
孔子後裔嶺南派永靖支先祖於 600 多年前移居今永靖縣黃河三峽腹地,現今這裏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裏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後,水利不發達,十年九旱,當地群眾忍饑度荒,在政治、經濟、文化、物資等方麵無法與外界交流,使這裏的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封閉落後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開通了鐵路、修通了公路,修建了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力發電站,農業水利事業不斷發展,永靖人民特別是黃河三峽的群眾生產條件有了極大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文化教育事業有了長足地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100%,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健全,保護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孔氏人群繁衍昌盛。嶺南派孔氏人口包括嶺南、河南、永靖地區,據民國《孔子世家譜》記載為8 959人,到2007年底僅嶺南派永靖支孔氏戶人口達到 2 2 343 人,占全縣人口的 11.10%,可以說人丁興旺。但在永靖孔子後裔中知名學者、專家教授、政界要員卻寥寥無幾。究其根本原因是經濟文化落後,思想觀念不解放,因循守舊,缺乏開拓創業精神所致。
(二)孔子文化的傳承、學習、教育和研究工作尚未起步
1996年國務院批準,由江澤民題寫院名,總投資達2億元的“孔子研究院”在山東曲阜建成投入使用,曲阜市投資6 000 萬元的“孔子六藝城”、3 000 萬元的“論語碑苑”向海內外遊客開放。曲阜市從1984年開始,每年舉辦孔子文化節,2004年開始連續四年公祭孔子。2007年在曲阜發起並召開國際儒學大會。孔子教育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5年10月第33屆大會批準,從2006年起以中國政府名義設立的國際大獎。2004年以來,64個國家和地區建成210所孔子學院,孔子走出了國門,孔子思想、儒家文化傳遍全世界。但作為孔子後裔聚居地的永靖,至今還沒有建立孔子文化教育研究機構,更沒有公祭孔子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對孔子文化的傳承、弘揚、挖掘、開發利用等方麵所做的工作非常欠缺,在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今天,建立孔子文化和儒學文化的教育研究機構勢在必行。可喜的是,中共永靖縣委、縣政府很重視孔子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根據孔氏子孫、社會賢達及當地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於 2007年10月成立了黃河三峽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黃河三峽孔子大殿)籌建委員會,為黃河三峽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黃河三峽孔子大殿)籌資搭建了組織機構,開展了宣傳、募捐、考察學習,提出了規劃設計方案,並委托西安市古建園林設計研究院完成了總體規劃設計。黃河三峽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建成,為今後弘揚孔子文化、公祭孔子和舉辦孔子文化節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