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漫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在皇族外戚們長達百年的權利交替與皇權的反複架空中,南鎮夜族、西平藍櫻、北並維盟,盛極一時的大帝國——虞王朝,在不斷的內耗中逐漸失去了對四方屬國的控製權。
新曆180年,虞靈帝駕崩於京城白玉,年僅十四歲的太子虞胤璽即位為桓帝。當朝梁太後垂簾聽政,大封親族。其弟大司馬梁燁權侵朝野,素有不臣之心,皇族一脈全仗都衛軍統領張信忠心護主才沒有被逼禪位。雖然都衛軍編製僅二十萬人,是虞朝四大軍係中人數最少的,但毫無疑問的是——都衛軍無論從裝備還是戰力都是最強的。軍中高手如雲,就連裏麵普通的士兵都是從東北軍,恒倉預備役和黃石軍區中抽調最精銳的部隊組成。整個都衛軍中的將領全是張信一手安排的忠心可靠人選,桓帝也明白張信和都衛軍就是他虞家王朝的最後依靠,所以梁燁數次企圖安排自己的人手進入都衛軍係統都沒有成功。張信與其家眷就住在都衛軍統領處,深居簡出。梁燁多次派出手下高手行刺張信,多數連張信的樣子都沒見到就被都衛軍格殺了。
梁燁僅僅靠他大司馬的官位和家裏過萬的家將是絕對無法和都衛軍抗衡的。如果說張信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最大本錢在於軍隊的話,那麼梁燁膽敢謀朝篡位的本錢也在軍隊。在白玉北方,編製達三十萬人的東北軍和白玉南麵編製高達八十萬的恒倉預備役,兩個軍團的統領分別是梁燁的族弟梁兆昱和梁燁的兒子梁璧。並且在帝國最南邊的黃石軍區,五十萬軍隊擔任著守衛南疆,防禦夜族的重任,統領李元輔老將軍即使有鋤奸之心也沒有操刀之力——整個黃石軍區的軍需補給有一多半要靠恒倉提供。張信怕在殺掉梁燁以後,梁兆昱和梁璧會以此為借口起兵造反,而舉國大亂;而梁燁在數次刺殺失敗後,也怕張信惱怒起來把自己弄到棺材裏做皇帝夢。白玉在洶湧的暗流中維持了一個和平的表麵。
新曆183年秋,東北軍的一紙告急文書打破了白玉維持了三年的微妙平衡。
在大虞的東北部有一個不小的海島,由於地處極北,氣候惡劣,難以進行農業生產。海島東麵和北麵都是汪洋大海,沒有其他勢力的威脅。這個海島就成了一個雞肋,沒有絲毫駐軍價值,也沒有任何生產的可能,如果不是在這個島上發現了極為豐富的鐵礦,很可能她存在的意義就僅僅是在王朝版圖上的一個地名。由於島上條件惡劣,所以大虞多年以來一直隻是把一些重犯流放到這個島上進行鐵礦的開采,然後用生活補給換取礦石。為了開采更好的礦石,換取更多的補給,在島上逐漸形成了各個勢力相互殺伐掠奪,把海島變成了一個純粹以武力為尊的修羅獄。久而久之,也自成文化,與大虞雖然相似,又有許多不同。而白玉方麵對於島內的情況並沒有什麼興趣去了解,隻要有足夠的鐵礦上交就不去管他,任由島內連年廝殺。因此,大陸上的人都管這個島叫修羅島。
以往東北軍的作用僅僅是防備弱小的維盟而已,因此無論戰力還是警惕性都在四大軍係中排名最後。雖然東北軍戰力低下,雖然張信也不看好梁兆昱帶兵的能力,但是現在接到關於東北軍這次求援的公文,很是讓他大吃一驚。據報修羅島以被一名為小泉之流寇統一,自立為王。現派桂良為大將來犯大虞,桂良所率多達四十萬之眾,於東北軍換防之時突然登陸進攻,原本戍邊的八萬軍隊被搶先登陸的修羅軍最精銳部隊十萬神風騎兵全殲,東北軍統領梁兆昱戰死。而派出換防的八萬多新兵一戰即潰,隻逃出了三萬多輕騎兵。修羅軍乘勝追擊,隻十天就銜尾連破嘉譽、定遠兩城殺至青木關。全仗中郎將徐凡苦守才未被破關,但三十萬東北軍過半數被殲,如今連傷帶殘隻剩下了十二萬,而且其中還有五萬鎮守杏陽城。從梁兆昱戰死之日即送信求援,信使日夜兼程趕到白玉已是五天之後,青木關已被重重圍困,危如累卵。
要知道青木關和東北軍中心的杏陽是北麵通往白玉的最後兩道關口。東北軍告急,出兵救援的隻有可能是都衛軍和恒倉軍區其中之一。但是現在軍情如此緊急,照修羅軍的進攻速度看,隻怕恒倉軍到的時候修羅騎兵都已經打到白玉城下了,那麼出兵的隻有可能是都衛軍了。張信大驚之下立即從統領處奔赴皇宮。本來苦苦維持的平衡局麵很可能因為這次的意外打破,白玉平靜表麵底下的暗流將擺上桌麵。
尚書房內,張信並不是最早到的一個,比起長居外城統領處的他,其餘住在宮城內與戰事相關的都到了。朝中三公司馬梁燁、司徒陳道、司空獨孤幸,梁燁族弟兵部尚書梁玉堂、吏部尚書管藺、戶部尚書許言、工部尚書李誌才、禁衛軍統領中郎將謝元宏都到了。
“在座諸卿皆為當朝重臣,此次修羅進犯之事事出緊急,還望各位卿家速速議出應對之策。”看到在京最大的軍隊統領張信到了,梁太後這才示意大家開始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