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三日行軍,都衛軍終於到達杏陽。情況比張信想象的還要糟糕,隻看見到處都是從北方逃過來的難民,扶老攜幼,拖家帶口,衣不蔽體,哀鴻遍野。張信找了幾個難民來問話。難民所言一點對戰事有用的情報都沒有,隻知道先是看見東北軍前腳剛從北麵退下來,修羅兵就馬上殺到了。有見識一點的,一看見東北敗軍下來就叫齊家眷逃了,見機不明的還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就被追來的修羅兵殺掉了,反抗的,都被殺了;沒反抗的,也被殺了。最慘的是嘉譽城,城門剛過了東北潰兵就看見修羅兵漫山遍野地殺進城來,城門都不及關,修羅軍一路衝進城裏,見人就殺、見房就燒,沒來得及逃難的都被集中到府衙前殺掉了。百年古城嘉譽,從大虞初興就是北方大城,曆來是大虞與北方維盟的商業中心,一夜之間竟被屠城,全城數以十萬計的百姓,隻逃出來不足一千,整個城更是在劫掠一空過後被燒成了一片白地。先在守青木關的守將徐凡乃是東北人,全仗他苦苦守住杏陽以北的最後一道防線,難民才得以逃生。現在青木關已經被圍得鐵桶一般。

杏陽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入說是一座要塞。作為白玉北麵最後是一道防線,在建城之初並沒有建造太多的居民區,大部分地區都用作建設軍事設施,城中糧草充足,雖然湧入大量難民也並無斷糧之虞,但是城裏城外都擠滿了難民,擁擠不堪。守將薛則正在城門口迎接張信的到來。

“杏陽守將、東北軍副統領、中郎將薛則見過上將軍。”

“薛將軍,杏陽乃白玉京以北最後一道防線,現在卻被難民所據城門,倘修羅兵至,如何抵擋。”聽到東北緊張的戰事,開到城門口擁擠的人群,張信放棄了入城休整的想法。“撥一萬將士,將先有城中難民速速護送至白玉外城,交由禁衛軍謝將軍安排,再派人進京催糧。杏陽一切皆作戰時準備。都衛軍暫不進城,先往青木關解圍。“說完張信調轉馬頭,領兵徑往北開去。

“末將領命。”

出了杏陽地界,張信急召楊辟疆和陳卓以及都尉以上的將領到中軍帳議事。其實所謂議事也隻是張信發布命令而已,雖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但是軍中議事非比尋常。張信一向認為兼聽也就是聽聽而已,將領們的意見並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決策,若是真的任由討論,一亂將心,二惑軍心。那兼聽就不是明了,兼聽則亂。

“諸位以為青木關之圍當作何解?”張信開始示意大家開始。

一向深知張信之風的楊辟疆和陳卓除非是必要時候,否則是絕對不會發言的。

“末將以為青木關乃必守要地,現雖有徐將軍堅守,但修羅兵勢大,若無援兵,此關必破。請將軍速領我軍馳援青木關為上。”帳中國尉楚正陽講道。

“恩,有理。諸位可還有異議?”張信又問道。

“末將以為不妥。青木關雖為要地,然並非可久守之地,關內原本就兵多糧少,就算我們能進得關去,也難以堅守。更何況現在青木關被重重圍困,修羅軍料定我軍必救,定存圍點打援之心,關外要道必有埋伏。末將以為,當務之急乃是將青木關至杏陽一帶堅壁清野,舍青木關而固守杏陽。修羅島狹糧少,縱有餘糧,也難持久,何況杏陽至修羅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我軍隻需固守杏陽,再以精銳之師斷其糧道,不到明年開春,修羅必退。我軍再挾勇追擊,定可大破修羅。”帳中一校尉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