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妥善處理鄰邦關係。趙佗在與鄰邦交往的過程中,軟硬兩手兼備。為了與鄰邦和睦相處,趙佗向周邊少數民族的國君和越人首領贈送禮品。《史記》中提到趙佗曾以財物賂遺西甌駱,就是其睦鄰政策的一例。而呂後當政時實行“別異蠻夷”的政策,對南越國實行經濟封鎖,此時的趙佗便公開稱帝,展示出外交上的強硬姿態。
在經濟上,趙佗仿效漢王朝,推行重農政策。為了推動嶺南地區農業的迅速發展,趙佗政權大力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積極從內地引進“金、鐵、田器、馬、牛、羊”。這對改變嶺南地區原始落後的耕作方式,提高生產效率,發展農業經濟等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考古發掘為這方麵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嶺南地區的先秦考古幾乎沒發現過鐵器,但在廣州、韶關、平樂、貴縣等地的南越國時期墓葬中卻發現了不少鐵製生產工具和其他用具,特別是在象崗南越王墓中發現了大批各式各樣的鐵製工具、農具和其他用具。而且這些工具從器形特征看,大多數與內地所見的類型相同,估計不是本地製作,而是從內地輸入的。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曾出土一塊自名《東陽田器誌》的木牘,上麵列有給死者隨葬的各種農具的名稱和數量。東陽是中原古地名,說明木牘中所列的農具必定來自中原地區。
南越多水,對水的治理甚為重要。2000年,在廣州市惠福路的光明廣場大樓建設工程中,清理發掘了一處大型木構水閘遺跡,為南越國時期城市排汲水工程的遺存。當年這裏是珠江的北岸。水閘南北向,南北(殘)長三十五米。閘口的南北處均用木樁、厚板構築成八字形敞開,閘口寬五米,最底一層帶子口的閘板尚存。這座大型木閘在建材的選擇、鬆軟地基的處理、技術線路的處理、泄流的處理、閘室穩定的處理以及總體布置上都與現代的建閘標準和要求相符,反映出當時的水利工程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構水閘遺址,已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
秦末趙佗曾上書秦始皇,要求派遣無夫家的中原女子到嶺南,為駐守在嶺南的秦軍將士“縫補衣服”,實際是遠嫁到嶺南。這些秦軍將士、中原女子,還有一些被秦王朝遷徙到嶺南的囚徒、商賈和有罪官吏,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對嶺南地區的生產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傳說趙佗在任龍川令時,就很重視開荒種地,還親自帶領當地軍民開辟荒地,並采取“墾辟定規則”的措施。在他的影響下,他的部下吳壩在解甲歸田時,在今清遠一帶招收逃荒的人開墾荒地,使當地肥沃的土地都種上莊稼。趙佗在龍川還組織人力修池鑿井,灌溉田園。
由於南越趙氏政權采取了一係列有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使得嶺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在生產規模、耕作技術以及耕作麵積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這為嶺南的政治安定、社會經濟和文化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趙佗這些有效的民族政策除了得到漢高祖劉邦的首肯之外,也得到了漢文帝的間接肯定。如後麵我們將要提到的,漢文帝即位後,麵對趙佗稱帝,寫了一封義正詞嚴、情真意切的信,在信的結尾寫道:“服嶺以南,王自治之。”“自治”一詞,如作自行管理解,最早源於此處。從某種意義上說,趙佗所在的南越國時期,開啟了中國區域自治、民族自治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