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陳阿玉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2)

陳阿玉(1917.3—1984.12),浙江黃岩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工人。1949年華東工業部精美機器廠工人;1951年4月上海通用機器廠工人,195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響應國家支援航空工業建設的號召,來到國營第112廠(現中航工業沈飛)型架車間當鉗工。從1953年10月起,先後任車間工段主任兼黨支部書記、車間值班主任、車間技術副主任、科技科副科長等職。陳阿玉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飛機修理和研製工作中,大膽地改進工藝,保證了飛機研製任務的完成,並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金,為新中國殲5、殲6、兩倍聲速、高空高速等飛機的試製和生產留下了閃光的業績。1952年榮獲沈陽市先進生產者,1953年榮獲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東北地區勞動模範,1954年、1955年連續兩年榮獲沈陽市先進生產者,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出席了第二機械工業部和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1957年、1959年榮獲沈陽市勞動模範稱號。1979年12月退休。1984年12月去世。

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阿玉在上海通用機器廠榮獲治淮功臣榮譽稱號,受陳毅市長邀請參加了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兩周年宴會。蘇聯十月革命節那天,他又出席了蘇聯駐上海領事館的酒宴。黨和國家給予的這些榮譽和關懷,使陳阿玉真正體會到一個普通工人已成為國家的主人。他深有感觸地說:“新舊社會兩重天,舊社會工人是土,新社會工人是天。”

1952年5月,陳阿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6月,他響應國家支援航空工業建設的號召,從生活條件優越的上海來到祖國東北的沈陽國營第112廠,當一名普通的型架鉗工。當時,工廠剛開始建設,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吃的是高粱米飯,住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勞工宿舍,夏天漏雨,冬天透風。工資收入也比在上海減少了1/2,但陳阿玉沒有動搖,還鼓勵同來的工友克服這些暫時的困難,為建設中國航空工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創建初期,工廠的主要任務是在完成修理舊飛機的同時,按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大批製造噴氣式殲擊機。陳阿玉刻苦鑽研試製噴氣式殲擊機的新技術,僅用半年多時間,他便熟練地掌握了試製飛機所不可缺少的標準件和型架的製造技術。在製造體積大、精度高的標準樣件和型架過程中,陳阿玉不斷開動腦筋,改進26項工具和操作方法,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而且節省4000多工時。陳阿玉被命名為廠勞動模範、沈陽市先進生產者。

1953年3月,他開始擔任車間型架工段的工段主任。1954年10月,航空工業局向工廠下達了試製米格-17Ф噴氣式殲擊機(即殲5)的命令。在新機試製開始時,發現引進蘇聯機翼標準件結合交點變形,使全機標準樣件無法對合,成為廠裏新機試製的一大難關。陳阿玉大膽地提出校正變形的建議,取得蘇聯專家的同意後,他冒著校正中整個交點可能報廢的危險,自己動手,一點一點地將變形處校正過來,使全機標準樣件的對合工作按期完成。陳阿玉這種敢想敢幹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術,贏得了蘇聯專家的欽佩。在製造飛機部件裝配型架中,他大膽革新,用焊接固定代替螺栓固定,節省了900多個螺栓和600多個工時,加快了新機的試製進程。到1955年,他所領導的工段5次獲車間生產優勝紅旗,提前8天完成全年生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