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賢(1935.11—),山東昌邑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國營第120廠(現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東安)技術員。1954年由哈爾濱市243技校畢業後分配到國營第120廠擔任裝配技術員工作,195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1968年任廠工會女工委員會主任。1970年調江西國營八麵山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蘭翔)工作,任裝配車間黨支部書記,1988年隨廠遷往常州,任技安環保科科長。魏淑賢參加工作後,虛心好學,積極進取,克服困難,月月超額完成工作任務。1954年被評為車間先進生產者;1955年被評為廠勞動模範;1956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並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91年1月退休。
1954—1969年期間,魏淑賢一直在國營東安機械廠從事裝配技術員工作。她工作的最大特點是:熱心,不怕困難,能與專家和技術人員密切配合,和同誌們團結一起,克服生產中的關鍵問題。
1954年,發動機噴油嘴經過數次修理,都失敗了。由於當時技術條件差,水平低,自行修理的信心嚴重不足,而新品供應還很多,就放棄了對舊品的修複。1955年7月,新品無法再供應,工廠決定修理舊品,但困難很多,如:氣密性不良、壓力問題等;在修理和裝配完畢後,試驗器進行試車時,漏油仍達到50%,不符合使用要求。在技術人員配合下,經過幾次研究,閥門研磨都失敗了。魏淑賢作為領頭人,並沒有灰心,而是與技術人員積極配合,和小組同誌共同努力,利用風轉研磨閥門的辦法,基本上解決了問題。此修理方案被編入第二版工藝規程,填補了相關技術的空白。
漏油問題得到解決,而壓力大小、漏油的秒數不夠,遠沒有解決。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沒有這方麵的修理資料。在1955年的八九月份,停修的噴油嘴達3566個。後根據新品加工資料規定,調墊子分為5級,可是每增加一級墊子應增加或減少多少壓力是不知道的。經魏淑賢和技術員一起分析研究,一級一級進行長期試驗和摸索,畫出了數據曲線,最終提出解決辦法。增加一級墊子,可增加0.5個大氣壓[1],秒數可增加1~2秒,這基本上解決了問題,同時被編入工藝規程中。
以上問題解決後,平頭的光度不夠,拒用現象還很多。工藝規程內規定平頭用砂布打磨,而平頭光度合格率很低。1956年8月,有同誌提出用拋光機放上砂布磨平頭。此加工方法開始時還可以用,但後來仍達不到要求,軍代表停止了驗收。魏淑賢和同誌們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進行研究,提出用油石拋光的工藝方法,經過實踐,光度百分百達到使用要求。此工藝方法同樣被編入了工藝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