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木(1933.8—),江西南昌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國營第320廠(現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洪都)工人。1952年技工學校學習,1953—1966年國營第320廠23車間工人,1967—1991年曆任廠生產指揮部科研組組長、六分廠副廠長、21車間主任、部裝分廠廠長。20世紀50年代初,王全木創造的速度快、質量好、效率高的“王全木鉚接法”,在整個航空工業係統推廣應用。在30餘年工作中,他實現技術革新近百項,絕大部分革新項目已納入了工藝規程,投入生產使用。從1955年開始,王全木先後被評為廠、市勞動模範,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57年獲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者獎章,1986年獲航空工業部先進生產者稱號,1987年獲江西省勞動模範稱號,同年獲全國技術革新能手和五一勞動獎章。1991年1月退休。
1953年王全木到國營第320廠工作後,他刻苦求學,上技校、讀夜校、拜老師,更注重在實踐中學。20世紀50年代,在全行業推廣的“王全木鉚接法”,就是以速度快、質量好、效率高的特點,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和操作工人的喜愛。30多年來,據不完全統計,王全木的技術革新項目有近百項,其中較大的革新項目有20多項,創造價值30多萬元。絕大部分革新項目已納入了工藝規程,投入生產使用,有的作為工裝設備,經有關單位組織驗收鑒定後,進行小批量生產,在全行業主機廠推廣使用。
1965年,為解決攻擊機前機身清除多餘物的關鍵技術,王全木自己動手畫圖,成功地製造了一台前機身翻身架,解決了生產中的一項關鍵技術,確保了產品質量,捉高了生產效率。隨後他又設計製造了一台機翼雜物清除架,消除了多餘物。
1979年7月,王全木又成功地製成了攻擊機前機身大修水劑衝洗架,改用水劑衝洗代替汽油清洗,節約汽油34500多千克。同時,他還和幾位老師傅組成革新小組,運用光電、液壓、機械、冷氣等技術製造成功五坐標光電控製自動鑽鉚托架。這套設備具有前後、左右調平和自動換行等5個坐標,能對中小型平板組合件進行自動鑽孔、劃坑和壓鉚,並能自動循環,這在航空戰線上是個首創,已投入小批量生產,在各主機廠推廣使用。
在生產民品活動地板時,急需要一台壓床壓坑,如去購買一台需花費幾萬元。王全木利用廢舊壓床的支柱進行改裝,經過反複試驗改裝,成功地改裝了一台壓床,解決了民品生產中的一項關鍵設備,在生產中使用良好。
王全木擔任車間領導後,每年都提前和超額完成下達的生產任務,車間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文明單位”。1980年,在軍品生產任務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他組織了一支精幹的民品開發隊伍,從修理沙發開始,發展到生產成批的沙發,成套的豆腐機、米粉機、奶粉噴霧塔等大型設備。成交額由十幾元、幾十元的小商品,上升到幾百元、幾千元,直至幾十萬元的大型工程。
20世紀80年代,南昌市豆製品供應十分緊張。王全木跑遍了南昌市的豆製品廠,發現造成豆製品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是設備陳舊,工藝落後,工人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王全木帶領幾名技術員赴杭州、上海等地進行參觀學習。回廠後,立即著手進行研製,從設計製造到試車投產,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點鹵、澆皮、壓榨、剝皮一整套豆製品自動生產聯動機的製造任務。經過長時間的實用考核,深受用戶的歡迎,提高了豆製品的產量和質量,解決了市區人民吃豆製品難的問題,從而受到有關部門的表揚。這一項目的試製成功,得到了省市科委、科協的重視。經市科委鑒定,評為1981年南昌市科技成果獎,為江西省食品機械設備填補了一項空白。
1985年,在保軍轉民、大上民品中,王全木更是放開手腳,大膽地承包業務,21車間全年簽訂合同近百萬元,為公司創造利潤30多萬元。
王全木幾十年如一日,很少有星期天和節假日。每逢節假日,他不是在車間加班,就是在出差途中。他身為車間主任(現又稱食品機械製造廠的廠長),帶領著一支近700人的職工隊伍,既要抓管理,又要組織生產,既要做思想工作,又要關心職工生活。盡管整日地奔波,過分地勞累,但他從不叫苦叫累。職工們稱他是“一台永不熄滅的發動機”。
1986年二季度,為革新民品設備,王全木連續加班兩個多月,每天都幹到深夜十一二點,並多次幹到深夜兩點。由於過度的勞累,險些昏倒在機床旁。兩個多月的加班,沒拿一分錢的加班費。同誌們都稱讚老王:“一心為集體,幹工作從不打自己的小算盤。”
王全木帶領職工“自攬民品,找米下鍋”,為工廠開拓“保軍轉民”的新路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老勞模又做出了新貢獻。廣大職工稱他是“群眾的帶頭人,企業的實幹家。”
王全木於1991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