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楊筱甫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楊筱甫(1920.6—),江蘇丹陽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工人。1942年10月參加工作,1952年支援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到沈陽國營111廠工作,1955—1966年在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黎明)工作,1966年支援三線建設,到貴州新藝機械廠工作。在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工作期間,他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磨出了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的第一台發動機第一片葉片,在有關專家和技術部門的建議下,工廠以他加工的葉片為標準,開展了生產競賽運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航空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楊筱甫曾獲得沈陽市勞動模範、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工作者,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76年11月退休。

楊筱甫於1952年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來到當時條件較為艱苦的東北沈陽國營111廠工作,1955—1966年在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從事發動機葉片拋光工作。在工作中,他幹一行愛一行,每天早來晚走,立足崗位不斷學習,提高技術水平。憑著熟練的技術他光榮地參加了我國第一架飛機發動機試製任務。在試製中,他承擔葉片拋光任務。當時拋光工作條件十分艱苦,通風設施落後、粉塵大,而且葉片上下工序不配套,加工餘量大。麵對艱巨的任務,楊筱甫動腦筋想辦法,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夜以繼日地在拋光機前工作,每天一幹就是20多個小時,終於磨出了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的第一台發動機第一片葉片,圓滿地完成試製任務,經過檢驗和有關部門有關專家的嚴格評審,最終確認為合格產品,從而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國產合格葉片,受到了技術專家和蘇聯專家的好評。在有關專家和技術部門的建議下,工廠以他加工的葉片為標準,開展了生產競賽運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楊筱甫由於工作中經常加班加點、放棄休息,終於積勞成疾,病倒在工作崗位。經醫院檢查確診為脾髒破裂,並立即進行了手術,術後的刀口縫了18針。在這種情況下,楊筱甫還在想著他沒有拋光完的葉片,多次要求盡早回到工作崗位,領導再三勸他休息。但剛剛拆線,身體還沒有完全康複的楊筱甫就又坐到了拋光機前。他的這種奉獻精神受到領導和周圍職工的交口稱讚。由於他的突出表現,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66年,楊筱甫積極響應黨的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毅然決然地離開沈陽市,帶著妻子和子女來到了條件更為艱苦的貴州山區,紮根到了剛剛組建的貴州新藝機械廠。

拋光工作是一個工作條件艱苦、全憑兩手端著葉片兩端,在高速旋轉的砂輪上,點對點,葉片曲麵對砂輪的手工操作,這看似簡單卻又充滿複雜的工藝。拋光用力大了,葉片就會“糊”,成為廢品;拋光用力小了,工作進度就跟不上,影響任務的完成,因此全憑手上功夫。楊筱甫每天工作一坐就是幾小時,一天下來全身腰酸背疼,每天工作起來除了要忍受砂輪飛出的灰塵,還要忍受刺耳的尖叫聲以及那近似於全身都在運動的力。每次回到家中,他都注意總結工作積累的經驗,而後運用到一次次的工作中。

楊筱甫所在的車間拋光工段是車間生產的關鍵和瓶頸所在,車間深知他的工作能力,給了他更多的信任和機會參與關鍵型號的生產。工作中他積極地與技術人員配合,細心研究零件圖樣和技術要求,詳細了解零件結構及尺寸要求,向工程技術人員提出許多合理建議,對新測具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整等,很好地解決了零件的技術難點,既為工廠節約了資金,又為生產任務的完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楊筱甫作為工段長和老師傅,針對當時工段生產管理問題及設備缺陷,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大膽提出改進意見。在管理工作上,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不斷加強製度建設,使班組的管理工作得到了提升。在質量上,他經常教育職工要提高質量意識,嚴把質量關,工段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在不斷鑽研自己技術技能的同時,楊筱甫還無私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來總結、摸索出的技術經驗傳授給工段的其他同誌,他帶出的一批又一批徒弟,逐步成為工廠的生產骨幹。

楊筱甫於1976年1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