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孫有 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孫有(1911.11—1987.3),遼寧昌圖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東安)工長、工程師。1946年8月在吉林省白城子市參加革命,1949年3月在白城子機務段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齊齊哈爾鐵路局白城機務段工人、工長。1948年獲西滿鐵路局二等英雄稱號;1949—1951年連續3年被評為齊齊哈爾鐵路局勞動模範。1952年9月調到哈爾濱第121廠(現中航工業東安),曆任工長、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孫有在工作中肯於鑽研,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在建廠初期的10年裏,發明創造成果60餘項,1952—1962年間5次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3次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1959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參加了全國群英會。1978年12月離休。1987年3月去世。

作為中航工業東安50年代的勞動模範,孫有是一位以敢想敢幹、勇於創造而著稱的工人代表。參加工作30多年,他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肯於吃苦,是一個勤於鑽研、不畏困難的人。憑著鍥而不舍、勤奮刻苦的韌勁,他成為工廠最早的工人工程師,也是工廠首位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職工。

孫有1946年參加工作,194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9月孫有調到哈爾濱第121廠,在5車間機修工段當上了車工。孫有把第121廠作為自己事業的新起點,勇於創新、任勞任怨。1958年,工廠正在改型設計生產伊爾-14飛機的發動機,以適應我國西線高原飛行的要求。當時,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大部分設備都由手工操作,孫有一直在琢磨:怎麼才能把笨重的手工操作,改進成為完全自動化的操作?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孫有總是在想這個問題。一次,他忽然想到2車間氣錘的工作原理,從此“萬能衝壓機”的雛形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他立即到處尋找廢料,邊畫草圖、邊試加工。那一年,正趕上孫有當選為公司的黨代表參加了哈爾濱市黨代會,這給孫有以極大的精神鼓舞,作為公司的黨代表,孫有感到壓在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再苦再累也要將設備搞出來。因此在開完黨代會回廠以後,他更加緊了這個機器的試製。為了趕在“十一”前實現機械化加工,迎接工廠黨代會的召開,在機修工段工友們的團結協作下,大家利用一個通宵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零件加工。並在當月21日初步試製成功。根據試驗表明,這台“萬能衝壓機”既代替了手工工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可謂是事半功倍。

10年的時間裏,孫有進行的發明創造共有60餘項之多。當時加工設備簡陋,條件艱苦,每一次的創造,都是在和許多困難做頑強的鬥爭。例如,50年代時,國營東安機械(簡稱東安廠)廠引進了一台波蘭圓磨床,該磨床所用的滾珠軸承一直依靠德國進口,常常因為缺少軸承而影響設備運轉。生產任務的推遲、國外的技術壟斷使得孫有頭腦裏產生了自己製造這種軸承的念頭。當時有的人卻說:“那是人家德國人做的東西,又沒有滾珠磨床,你能做成?”孫有表麵沒吱聲,可是他卻在心裏不服氣:別說是德國人做的,就是神仙做的,我也要試試看!憑借著一股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連續幾個晝夜的艱苦努力,終於將滾珠軸承研製了出來。既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又為東安廠節省了大量的軸承進口費用。

東安廠在製造14個頭研磨機的時候遇到了技術瓶頸,孫有作為工廠的技術骨幹帶領一線工人攻堅克難。但是在研製過程中,他又遇到了因為文化水平低、畫圖吃力的問題,但他用堅強的毅力戰勝了困難。每天中午吃完飯後,他就趴在桌子上畫圖,下班後抽出時間他還畫圖。有一天深夜,正準備睡覺,突然他想起了一個機構的設計,馬上披上衣服,來到車間把設計草圖畫出來……就這樣,大大小小50餘張圖樣都是他手工繪製出來的。

孫有經常說:“別看英國的瓦特、美國的愛迪生有那麼大的發明,隻要咱們敢想敢幹,他們能做出來的東西,咱們也一定能做出來,就算他們沒做出來,咱們也要把它做出來!”正是憑借著這股幹勁兒,孫有為自己贏得了無數的榮譽,也為東安廠的全體職工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由於孫有刻苦鑽研業務,不畏艱難,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他連續4次被評為東安廠勞動模範,5次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3次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1959年,他光榮地當選為全國先進生產者。

退休後,孫有時常關心著東安廠的生產發展和技術上的改進,積極參加東安廠組織的科技活動,熱心參加退休工人技術“傳、幫、帶”活動,熱心輔導和幫助新入廠的工人們,將自己的技術和幾十年辛苦工作積累下的寶貴經驗無私地傳授下去,深得工人們的愛戴。他還經常主動深入各車間生產一線了解和幫助解決技術上的疑難問題,受到廠領導和工人們的一致好評。

孫有1978年12月離休,1987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