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義(1911.9—1962.9),上海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鉗工。1926年1月,上海市永泰機械廠學徒。1932年5月,上海市前法捕房修械所當鉗工,後因病離職。1941年6月—1947年4月,先後在上海市江南造船所、恒光機械廠當鉗工。1947年4月,上海市政府工務局從事鉗工工作。1954年8月支援航空工業建設到國營第112廠(現中航工業沈飛),幹鉗工、鉗工班班長、工具技術員。孫忠義在工作中不斷鑽研技術,改進工藝,帶領大家共同開展技術革新,改進了多項工藝裝備,實現了多項合理化建議。1952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5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57年、1958年連續被沈陽市授予勞動模範的稱號。1962年9月病逝。
孫忠義不僅經曆過中國新舊社會兩個時代的變遷,更是新中國航空建設首批技術工人中的一位。他不僅把對黨的無限忠誠與感激化作積極投入到航空建設的動力,更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教育和感動新一代的年輕人。他用短暫且光輝的一生為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4年8月,孫忠義作為技術工人被組織上派到沈陽國營第112廠參加航空工業建設。入廠工作後,孫忠義憑借著近30年磨煉出來的工作經驗和技能,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入廠當年就改進工藝裝備9項,最高可提高功效60倍以上,為國家節約了2500千克的優質鋼材。例如CM2-8601-111A零件過去向來就是手工劃線加工,加工出的零件總是不協調,達不到設計要求的質量,成為車間的“質量關鍵”問題。他設計製作專用模具,不僅保證了加工質量,而且還提高了生產效率一倍多,達到保證質量和完成任務雙豐收。當時的生產能力和條件都很落後,許多零件加工所需的車床夾具及占模定位不合理,保證不了同心度等,不便於加工造成“質量關鍵”問題,生產線上的任務又要求緊迫,工友們都束手無策。孫忠義廢寢忘食加班鑽研改進,改進後的車床夾具、占模完全符合要求,不僅攻克了關鍵技術,還保證了生產。
孫忠義不僅自己技術好,遇到急件時苦幹巧幹,也帶領和團結群眾一起攻關。如設備缺少、沒有材料等,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他帶動全班同誌,抱著為完成生產任務的勁頭,自動加班大幹趕製任務,及時交給工段,保證了生產任務及時完成,滿足了生產需要。
工作中同事們隻要找到孫忠義,他都熱情幫助,有求必應。他還主動幫助工人做好生產前的準備工作,因而他帶領的班組工人個個幹勁十足。工段每月都出色地完成生產任務,有力地配合了生產,保證了全班都做到三滿意:質量滿意,工夾具的質量百分百的合格,無返修;進度滿意,任務均能按時完成,無拖拉現象,還能經常了解工夾具的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態度滿意,待人接物和藹謙虛。
一貫愛廠如家的孫忠義,工作責任心強,1956年以來從未請過一次假,也從未因家庭事故耽誤生產工作,總是早來晚走,自擔任工長以後,上班前任務就已給大家分配好了,並在工作中經常進行督促、檢查,使每個人都能按時完成任務。
孫忠義不僅自己刻苦鑽研和改進工作,還積極主動幫助工人解決難題。有些每次隻能加工一個的零件,需用工時長,且效率底,經他改進後每次加工可裝夾兩件同時加工,為生產提高了效率。還例如,設計製作金屬拉杆切割機這項工作過去是鉗工手工操作,效率低質量差,且勞動量大很累人,滿頭大汗也趕不上進度。他著手設計的一台金屬拉杆切割機,使工作效率提高20倍以上。解決了質量問題,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工人的體力勞動。由於他帶動大家及全組同誌共同鑽研技術革新工作,一起改進了很多工藝裝備,實現了很多合理化建議,使他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
孫忠義經常說:“技術放在肚子裏是沒用的,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要完成今後更繁重的任務,早日把國家建成先進的工業國家,就必須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和後生力量,就必須很好地培養新生力量”。所以他耐心且毫無保留地培養學徒工。在他耐心的培養與大家的幫助下,1958年進廠的複員專業軍人和學徒工,不僅能單獨上崗,技術操作水平也都有顯著的提高,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工廠的技術骨幹。
孫忠義不僅自己積極地響應節約原材料的號召,還帶動大家一起搞技術革新和原材料節約,並身先士卒做出了榜樣。
1959年,孫忠義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那一年,孫忠義48歲,卻已有著30多年的工齡。
1962年9月28日,孫忠義因患肺癌醫治無效病逝,享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