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王永生 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王永生(1935.12—2003.1),河北深澤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國營第105廠(現中航工業津電)車工。1952年參加工作,1965年6月支援三線建設來到貴州遵義天義電工廠(現中航工業天義),先後任機動科車工、黨支部書記、副總工程師,1978—1980年任工廠副廠長,1980—1989年任黨委副書記。王永生潛心研究學習刀具技術,創造了先進的綜合性車刀和刀具,使高速車削的效率提高了8~15倍,先後延伸出技術革新30多項,並創造了一套三檢、三勤的確保產品質量工作法。1959—1965年間先後獲得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河北省勞動模範、共青團中央全國青年積極分子、天津市勞動模範稱號,195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95年底退休。2003年1月去世。

王永生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工人,他以積極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祖國航空建設中,努力把個人的能力全部用在幹好本職工作上。

當時大部分工人因文化知識少,依靠師傅傳授技藝來進行設備操作,憑經驗幹活占多數。王永生在從事車工加工零件期間,體會到車工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麵對車工需要改進的地方和自身知識的不足,王永生靠自己自學一些、培訓班學習一些、工作經驗總結一些的辦法,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鑽研技術業務,動腦筋想辦法,勇於在車工高速車削上對刀具進行改進。他潛心研究學習蘇聯刀具,在此基礎上他自己動手,邊試邊改,經過反複的試驗和實際操作,他創造了先進的綜合性車刀和刀具,使高速車削的效率提高了8~15倍。由於在刀具上的持續改進創新,先後延伸出技術革新30多項。正是這項技術革新,不僅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成為當時在國內具有影響的技術創新,並得到了國務院、天津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的肯定。

王永生是一個善於觀察事物的人。當時為了降低零件廢品率,他對零件加工的檢驗流程進行了仔細分析,發現零件檢驗過程簡單,不利於把住質量關,於是他提出增加檢驗工序,讓零件加工者、班組長、檢驗員共同擔負起零件加工的質量檢驗工作,提高零件合格率。於是他創造了一套“三檢”和“三勤”的保證零件加工合格率的方法:加工者對自己加工的首個零件首先進行自檢,然後組長進行二次檢驗,最後檢驗員進行檢驗,在加工過程中檢驗員再進行抽檢,“三檢”的三方人員分別在檢驗卡片上簽字,這樣在零件加工中其質量得到控製,“卡住”了不合格產品的繼續加工。此方法的運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確保了零件加工質量,降低了零件加工過程中的廢品率,並連續幾年沒有發生批量廢品。後來該管理方法在工廠多個領域使用,為國家、工廠節約了大量的生產資金。“三檢”的運用和產生的實際效果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不僅促進了工廠基礎管理工作的進步,而且不斷在其他企業推廣。如今“三檢”製度仍在航空企業軍民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也列為基礎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王永生於1995年底退休,2003年1月去世。